《離鄉背井去打工》揭露移工心聲 李道明獲傑出貢獻獎

▲代表性作品之一《離鄉背井去打工》,描述19世紀末的台灣,靠著大量就業機會,吸引超過15萬的泰國籍勞工前來。(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代表性作品之一《離鄉背井去打工》,描述19世紀末的台灣,靠著大量就業機會,吸引超過15萬的泰國籍勞工前來。(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記者賴正琳/綜合報導

《四方報》報導,三月初,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揭曉本屆「傑出貢獻獎」得主,頒發給長期投入紀錄片製作、研究與教育的李道明。表彰其對台灣紀錄片發展及論述的諸多貢獻。評審委員指出:「李道明對台灣紀錄片的貢獻,可以說是多面向的。他既是坐而言的論述者兼教育者,也是起而行的創作者。」作為創作者,李道明從台灣解嚴前後制式化的影像中突圍,豐富了台灣紀錄片的多元性;作為學者與教育者,李道明在大學院校任教近40年,為台灣影視產業培育新血,其著作《紀錄片:歷史、美學、製作、倫理》,更是探索紀錄片的必讀專書。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代表性作品之一《離鄉背井去打工》,描述20世紀末的台灣,靠著大量就業機會,吸引超過15萬的泰國籍勞工前來。泰籍勞工來到異鄉工作,面對強迫儲蓄、超時加班等種種不平等待遇,只能忍氣吞聲。然而在1998年桃園大溪「擎揚電子公司」倒閉關廠時,五位泰籍勞工決心參與自救抗爭。本片如實記錄泰籍勞工的勞動日常、抗爭過程及被遣返後的生活,為台灣最早關注外籍移工影像紀錄之一。 

李道明得知獲獎後,謙稱自己十分幸運,從80年代製作長篇紀錄影片、紀錄片歷史與製作的教學與研究,到90年代台灣紀錄片研究、教育推廣、補助、製作、影展放映、國內及國際巡迴推廣等全方位的事務,見證了紀錄片製作與研究在臺灣生根、茁壯,終於在21世紀開花結果的歷史進程。「人生能專注於一件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並且做出略有一些成績來,堪稱是件值得安慰與歡欣的事。」他更向過去一起製作或學習紀錄片,至今仍創作不懈的曾文珍、許明淳、沈如雲、萬蓓琪、王盈舜、郭珍弟、蕭菊貞、鄭治明等紀錄片創作者致意:「台灣紀錄片的未來是屬於你們的!期望你們繼續持續不懈地創作紀錄片,讓大家透過你們的作品更加認識台灣過去的歷史、思索台灣現實的各種議題。」 

李道明1953年出生於新竹,大學期間曾任電影雜誌《影響》主編,後來至美國費城天普大學攻讀廣播電視電影藝術碩士,成為台灣首位赴美專攻紀錄片的學者和創作者。他自1980年代開始從事影像製作,導演紀錄片、劇情片、動畫片、教育資訊影片及電視節目,並成立「多面向工作室」,帶領團隊大量拍攝紀錄作品,題材包括台灣歷史與社會、環境保護,以及原住民生活和文化等,為解嚴前後的台灣土地留下重要見證。 

李道明在美留學期間便以紀錄片《愛犬何處歸》和動畫片《開天》獲得金穗獎。1986年,他記錄泰緬邊界難民營處境的《殺戮戰場的邊緣》,獲頒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同時他策劃了一個電視紀錄片系列「蛻變中的台灣」,企圖呈現1980年代末期台灣轉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變化過程,最終完成《鹿港反杜邦之後:一些社會運動工作者的畫像》以及《人民的聲音(環保篇)》,後者獲得1991年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其鮮明的環保立場,揭示了紀錄片應具備創作者的觀點和位置。1990年代末至2000年初期,他先後製作了《1997香港人在台灣》、《九七前後:台灣人在香港》、《離鄉背井去打工》等,持續關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的結構性問題。 

為了讓更多觀眾認識本屆傑出貢獻獎得主李道明,今年影展將特別放映他於2003年導演的紀錄片《離鄉背井去打工》,同時將舉辦「叩問真實:關於紀錄片的幾個難題」論壇。更多詳細資訊將陸續公開,請密切關注TIDF官方網站Facebook專頁Instagram。 

▲為了讓更多觀眾認識本屆傑出貢獻獎得主李道明,今年影展將特別放映他於2003年導演的紀錄片《離鄉背井去打工》,同時將舉辦「叩問真實:關於紀錄片的幾個難題」論壇。(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為了讓更多觀眾認識本屆傑出貢獻獎得主李道明,今年影展將特別放映他於2003年導演的紀錄片《離鄉背井去打工》,同時將舉辦「叩問真實:關於紀錄片的幾個難題」論壇。(圖/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提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