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最聚焦/後疫新思維!企業去中心化 震盪布局中長期

▲近年來,去中心化成為企業經營關鍵字,企業經過這幾年的「學習」,也已經把目光轉向中長期的布局上,將顯得更有意義!(示意圖/NOWnews資料照片)
▲近年來,去中心化成為企業經營關鍵字,企業經過這幾年的「學習」,也已經把目光轉向中長期的布局上,將顯得更有意義!(示意圖/NOWnews資料照片)

記者許家禎/台北報導

這幾年,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國際地緣政治崛起、新冠肺炎、俄烏戰事,和中國大陸封控等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與貿易和供應鏈產生巨大變化。台灣企業思維也跟著轉變,有專家表示,去中心化成為企業經營關鍵字,是為了提升競爭力而做的分散風險,但不可否認其背後隱含著成本的上升,她強調面臨挑戰,我們台灣企業不是全然有優勢,但絕對有機會,至於變化莫測的國際局勢,企業經過這幾年的「學習」,也已經把目光轉向中長期的布局上,將顯得更有意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近幾年國際情勢的巨變,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經濟所助研究員陳馨蕙表示,這些衝擊,從短期原物料價格上漲、中長期客戶的增減、供應商的轉移或是塞港物流議題等,都在在顯示去中心化的重要,也才激起企業要有短鏈思維,也就是得接近客戶。

其中,去中心化也包含分散製造,陳馨蕙認為分散製造裡頭衍伸出來的思維,在台灣的製造業上尤其明顯,雖然我們相對的品牌大廠不多,但台灣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參與程度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所以其實我們反而受到這個中長期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因為通常我們會被要求得符合品牌大客戶的需求,包括得讓毛利等。

所以當國際大環境局勢變化莫測時、無法控制總經風險時,做為全球產業供應鏈的台灣企業就不得不走去中心化的路,陳馨蕙舉例,像是需要開發新的產品別、分散不同的出口地、開發不同的供應商或是分散不同的通路,但在企業想降低風險的同時,其實也隱含著成本的上升。

陳馨蕙說,實際調查台灣企業廠商,在去中心化分散風險的同時,是否帶來優勢與劣勢?優勢可能是增加新的客戶,但有7到8成的廠商表示成本確實增加。像是到海外設廠,全球各地都有不同的人事文化與商業特質,這些都會造成成本的上升,但去中心化是趨勢、勢在必行,這就表示當企業想要有競爭力,卻還是cost down的思維是行不通的、不可行的。

尤其許多台商回流台灣,以台灣的人口結構與土地成本來算,成本絕對降不下來,也因此在台灣得做高階、客製化與研發,對產業來講才是機會。陳馨蕙提到,這個去中心化的短鏈思維是中長期結構的改變,主要是現在市場趨勢變化快速,短期市場可能看不準,企業便鎖定新興題材如車用、航太、醫療電子、低軌衛星或元宇宙,而這些都需要中長期布局與開發,所以促使企業看長線趨勢而忽視中間的高低波動,所謂忽視並不是不管,而是以分散風險來因應,現今廠商都有在做,只是可能無法一蹴可幾,一下子看到成績。

陳馨蕙進一步表示,以前產業會追漲追跌,但一旦將眼光放到中長期,中間的波動就不至於成為太大的影響,她以衛生紙為例,以往大家可能看到衛生紙要漲價就衝去買,但如今漲了也不會去追,第一是家中放衛生紙的倉庫可能已經塞爆了,第二個是現在要追,可能沒多久又有促銷價。她說,現在廠商對採購與價格變得更加敏銳,隨時會依終端應用需求去評估備多或備少,跟以往追漲追跌的態度大不相同。

陳馨蕙表示,後疫情時代,台灣廠商在國際大環境下有挑戰,但也有機會,因為我們站在了全世界的一個供應鏈浪頭上,過去這兩年,台灣可以說是全球少數唯一沒有斷鏈的國家。但在企業去中心化的同時,也有風險與挑戰,她強調「台灣產業不是絕對的好,但我們還有機會,如果連機會都沒有,那就是什麼都沒有」,這一兩年,當我們滿手訂單的同時,後面成本與利潤都是各家本事不同,而未來產業會回到一個新常態,台灣企業新思維也勢必跟著持續轉向。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