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後醫系暴增 醫學校院長:新設醫學系審核應接軌國際

▲清華大學首屆學士後醫學系日前放榜,共錄取23名公費生。(圖/清大提供)
▲清華大學首屆學士後醫學系日前放榜,共錄取23名公費生。(圖/清大提供)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清華大學、中興大學和中山大學今(2022)年新設立「學士後醫學系」,獲衛福部核予23個公費生名額,近期傳出不少爭議。「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日前就3所新設醫學系,向教育部、衛福部等提出聲明,表達遺憾與憂心,並呼籲台灣在新設醫學系的審核機制應接軌國際審查認證標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學院校院長會議聲明指出,台灣醫師人力問題在於「不患寡而患不均」,要解決偏鄉醫師人力問題,無法以增設醫學系處理,對於教育部日前以公費醫學生名額核准3所國立大學成立後醫系,提出3項訴求與建議,包括台灣目前沒有新增設立醫學系的需求;增設醫學系無法改善台灣偏鄉離島資源的不足、發展智慧醫療不應以新設公費生醫學系為手段;台灣在新設醫學系的審核機制應接軌國際審查認證標準。

聲明表示,衛福部委託國衛院所做「西醫師人力發展評估計畫」研究顯示「不需調整醫學系名額」、「醫師人力供給大於需求」,教育部多次重申醫學系招生名額控管會配合衛福部醫師人力需求政策辦理,最後仍以招收公費醫學生名義通過3校新設後醫系,該會對此深表遺憾與憂心。

衛福部於105年啟動「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劃」,第一期(105-109年)培育500名公費醫學生,第二期(110-114年)培育750名公費醫學生,以期能挹注偏遠地區及重點科別醫師人力之不足。但此項「短期實施」的計畫,卻被多所大學趁機提出以培育具精準醫療及人工智慧能力的公費醫學生做為申設理由。該會無法認同,此舉無法真正解決偏鄉醫療問題,更與公費醫師的利他服務精神及衛福部期待這些公費醫師可長久留在偏鄉服務的目標背道而馳。

關於此次新設醫學系的審查核可過程,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TMAC)執行長楊仁宏說明,教育部考量設置醫學系的特殊性,於108年10月18日醫學教育會通過各大學申請設立醫學系,需先經TMAC「預為評估」,並邀請TMAC參與進行專業審查。

109年3月教育部正式函請TMAC協助4校新設醫學系申請計畫的「預為評估」,TMAC積極研訂相關評估準則及自評報告格式、組成評估小組,在109年11月召開專業審查會議,決議中山、中興和清大為同意繼續籌備,元智予以緩議。

而後,教育部於110年6月另組成「跨部會專業審查委員會」審查繼續籌備的3校修正計畫,明示將告知3校基於公費醫師培育制度是採計畫性辦理,有期間限制,計畫結束是否還有名額,具有未知風險,若學校因計畫結束而無法獲得名額,對於已投入的師資及設施設備,應於計畫書中說明替代性規劃。

該委員會於110年9月17日通過清大後醫系「同意設立」,中興與中山則為「可繼續籌備」,隨後TMAC於111年2月時才從媒體報導得知中山、中興後醫系申設通過,但事前並未獲得相關訊息。

TMAC隨後召開委員會討論此事,基於TMAC在參與新設後醫系的預評估報告未充分受到重視,尤其審查程序不符合國際設立新醫學系的標準,對於教育部通過3校設立醫學系的決定,無法理解,為避免外界誤會,TMAC委員會決議不再參與新設醫學系的預評估工作。

醫學院校院長會議聲明指出,3校後醫系每年招收23人,這種超小班制,完全忽視成立醫學系培育人才所需的龐大軟硬體投資,及至少數十位、甚至上百位的專任教員,並不會因為學生人數較少而減少,這種不符合經濟規模的設立模式,令人無法理解。

2016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WFME)訂有「建立新醫學院標準的指南」,明訂大學需進行詳細的規劃和風險評估,並強調新建醫學院的理由,首先是基於國家和社區對醫師的需求並評估對現有醫學院校的醫師供應、畢業生的職涯影響等;其次必須滿足實施醫學院規劃的可行性評估。

醫學院校院長會議指出,WFME要求各國須有獨立、透明、和嚴格的醫學教育評鑑單位,以確保其高標準的醫學教育品質,但教育部新核准成立3所醫學系的審核與通過機制,與這些要求有差距,TMAC在新申設醫學系的程序並無實質審核認證的權限,這與WFME要求及英美等國作法有異,建議台灣在新設醫學系的審核機制應積極改善,以接軌國際審查認證標準。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