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不花冤枉錢!「2重點」挑選項目:各年齡選法差很多

▲健檢項目挑選要注意年齡層,以及過往病史、家族病史。(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健檢項目挑選要注意年齡層,以及過往病史、家族病史。(示意圖/取自unsplash)

記者鍾怡婷/綜合報導

健康檢查雖然要價不便宜,但卻是確保身體健康的重要守門員,想要不花冤枉錢卻又看不懂怎麼挑才正確?對此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健康管理部副主任柳朋馳表示,選擇健檢套餐最重要的要考量到「年齡」、「過往病史」,除了每個年齡層好發的疾病不同外,家族病史、個人過往病史也會讓部分疾病提早5-10年發生,當然以健康的前提下,每個年齡也有最重要不可缺少的健檢項目,提早檢查及預防就可避免死神偷偷來敲門!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柳朋馳醫師表示選擇健檢套餐的時候,會根據年齡層來考量外,還有最重要的是家族病史、個人病史。如果有強烈的家族病史,部分疾病的發生會比好發年層早5-10年,排除有家族病史的情況下,健康中年族群35至40建議至少要有一次完整性的全身健康檢查。

▲(示意圖/取自unsplash)
▲健檢個年齡層需求不同,40歲左右的建議加上腹部超音波,腸胃道、子宮頸抹片、大腸、婦科都可以納入檢查清單。(示意圖/取自unsplash)
若是沒有明顯的家族病史的民眾,以最基本的健檢項目來看,40歲左右的建議加上腹部超音波,尤其是民國76以前並沒有強制性施打B肝疫苗,接種率不高,但根據資料顯示台灣每6-7個人中就有一個人罹患B型肝炎,做腹部超音波可以檢查肝膽胰脾腎,所有腹部實質器官都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查;還有這個年齡層的癌症患病機率高,建議腸胃道、子宮頸抹片、大腸、婦科都可以納入檢查清單。

40歲後每5至10年可定期做同樣的健康檢查,到了65歲以後逐年增加需要的健檢,不需要太早暴露到進階檢查的正子輻射之中,不過若有家族史、疾病史則一定要定期回到門診追蹤、控制,把自費性的健檢當作門診檢查不足的額外補充。至於到70歲後若是老菸槍、肥胖、睡眠問題,就要擔心心血管問題,增加檢測冠狀動脈鈣化指數。

▲2023年補班日多達6天,讓上班族大喊心好累。(圖/取自pexel)
▲健檢以提早預防的角度來建議的話,30歲的族群可以增加生育相關,像是女性抹片、男性精蟲分析、慢性過敏原,避免身體長期處在發炎狀態(圖/取自pexel)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護理主任曾斐敬表示,若是以提早預防的角度來建議的話,30歲的族群可以增加生育相關,像是女性抹片、男性精蟲分析、慢性過敏原,避免身體長期處在發炎狀態,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生活品質變差;40歲是賀爾蒙開始變化的年齡,建議增加性賀爾蒙或壓力賀爾蒙檢測,避免賀爾蒙低下導致早衰,提早調整也可以改善焦慮、睡眠品質差、專注力不足的問題。

至於心血管問題,曾斐敬則建議提早50歲開始定期檢查,因為進入更年期後,會缺乏足夠的賀爾蒙來保護血管,讓心血管風險變高,也別忘了先做骨質密度的檢測,提早知道骨本是否有在流失,等60歲也可以將兩份健檢資料對比,同時50歲也是癌症好發高峰期,全癌的檢測就顯得相當重要,早期發現也可以讓術後痊癒狀況更佳。至於60後則會開始關注肌少症、骨質問題,避免忽略骨質疏鬆,導致一跌倒就爬不起來,演變成需要長期臥床。

最後柳朋馳醫師提醒,健檢報告出來沒有紅字不代表沒事,健檢主要是看歷年報告的趨勢差異,最不樂見的就是數值逐年攀高卻不積極控管;當然只有一次健檢看到紅字也不需要太過害怕,有些可能是跟酵素活性有關係,只要搭配影像檢查就可以進一步確認。最重要的是,當健檢出現異常就要回歸門診定期追蹤,而不是靠著每隔好幾年一次的健檢來觀測,一不小心小病小痛恐怕快速惡化成奪命劊子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