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五十活動之烏山嶺水利古道試行活動

▲參加烏山嶺水利古道試行的貴賓在東口登山口處合影。(圖/記者劉悅儷 2023.10.23)
▲參加烏山嶺水利古道試行的貴賓在東口登山口處合影。(圖/記者劉悅儷 2023.10.23)

記者劉悅儷/綜合報導

曾文水庫與烏山頭水庫之間有一個私房國家級綠道秘境-烏山嶺水利古道,不論從東口或西口前的古道小徑進入,單程四點二公里,途中可看到百年前「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技師代留下的懷舊電線桿、月球表面的泥岩地形、有驚無險的三角吊橋、烤龍眼干的焙灶和東西口的骨董路標,今天上午「曾文五十」系列活動之一的「烏山頭水利古道試行」活動,邀請三十位貴賓健走水利古道、發思古之幽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話說烏山嶺水利古道的前世今生,負責試行活動行前解說和帶隊縱走的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分署秘書陳良青表示,曾文水庫是山海圳國家綠道的「大圳之路」段,也是整段綠道中具有歷史文化與國家重要水資源建設的中繼站,烏山嶺水利古道是大圳之路其中一段,也是百年前八田與一技師為聯結曾文溪與烏山頭水庫「水資源」留下的足跡。

▲古道中有一段險峻的泥岩地形。(圖/記者劉悅儷 2023.10.23))
▲古道中有一段險峻的泥岩地形。(圖/記者劉悅儷 2023.10.23))
八田與一技師百年前已預見烏山頭水庫無法滿足嘉南平原灌溉的需求,因而有續建曾文水庫讓水資源得以擴充的想法,後因戰爭擱置,直至民國五十六年台灣政府才動工興建曾文水庫,於民國六十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完工啟用,造就富饒的嘉南平原,也解決曾文溪泛濫的問題,更奠定台灣現代化的基礎。


古道短短四點二公里,卻承載許多水利工程師蓽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故事。當年八田與一在勘查完地形、地質和水文之後,動工開鑿烏山嶺隧道,將曾文溪的水從曾文溪東口送至烏山頭水庫的西口,從豎坑進入烏山頭水庫,烏山嶺水利古道位於隧道上方,荊棘密布、崎嶇難行,林務局跟嘉南農田水利分署於前年予以重修、去年一月開放,已自己和家人或陪貴賓走過數趟的陳良青表示,若慢慢走,單程約二個半小時,他從西口走最快是一小時四十五分,曾陪過一對美國夫妻以一個小時完成,算是pro級的,但也有人可從西口走到東口再從東口走回西口八百公尺處泡茶,算是高手。


昨天的試行活動只讓參加的貴賓走約一公里,走完四個三角吊橋再遙望東、西口美景後折返。陳良青特別介紹當年老祖宗的登山杖-山棕手杖,在入口處就有一棵山棕樹可自製。此次曾文五十系列活動曾舉辦山棕手杖製作課程,當時留下約四十支山棕手扙放置在步道前供遊客自行取用,昨天已被「狸貓換太子」,留下長短不一的木棍,台灣人的公德心令人不勝唏噓。


但一位參加活動、家住台南市東區的七十五歲黃姓老太太,獲得陳良青致贈自製並使用兩年的山棕杖,好像獲得此次健行的最大獎,喜不自勝。另一位家住永康的張小姐表示,她活到六十歲才有幸來到曾文水庫,參加此次的生態踩線團和昨天的古道試行,才了解曾文水庫的壯闊和美景,不虛此行,讓更多的民眾前來一遊。 


一位家住仁德的林先生在古道中途看到「八田與一電線桿」和「礙子」時有感而發,舊家九十年歷史的祖厝前也留有相同的電線桿,記得小時看過電力公司員工漆上黑色桐油保養,但電線桿已在二十年前拆除,沒想到在水利古道看到保存完整的電線桿,非常不簡單。

▲參加試行活動的民眾手持山棕手杖走過三角吊橋。  (圖/記者劉悅儷 2023.10.23)
▲參加試行活動的民眾手持山棕手杖走過三角吊橋。 (圖/記者劉悅儷 2023.10.23)
陳良青表示,除綠道竹林之美、泥岩之奇、吊橋之險以外,水利古道的生態也極豐富,可看到山羌、獼猴、食蟹和長鬃山羊等野生動物,是一條適合全家人一起登山健行、一窺台灣水資源歷史文化和建設之美的知性路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