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黎榮章/大數據分析 台灣人的「抗敵意識」?

▲根據菱傳媒10月最新民調數據,有45.78%民眾擔憂兩岸未來3年內一定會或可能會發生戰爭,仍少於認為不可能發生戰爭的49.53%。圖為43砲指部實施救災車輛及災防機具檢整資料照。(圖/國軍第四作戰區提供)
▲根據菱傳媒10月最新民調數據,有45.78%民眾擔憂兩岸未來3年內一定會或可能會發生戰爭,仍少於認為不可能發生戰爭的49.53%。圖為43砲指部實施救災車輛及災防機具檢整資料照。(圖/國軍第四作戰區提供)

文/黎榮章

2024大選逼近,上個月以哈爆發衝突,兩岸關係局勢也成為關注焦點,根據菱傳媒10月最新民調數據,有45.78%民眾擔憂兩岸未來3年內一定會或可能會發生戰爭,較上個月上升了3.53個百分點,創下近5個月來新高;不過,認為會發生戰爭的45.78%,仍少於認為不可能發生戰爭的49.53%。究竟台灣人的抗敵意識強不強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國際一旦爆發區域衝突,常連動帶起兩岸情勢的討論,包括2021年開始的俄烏戰爭、今年以哈衝突,都讓國際社會亦將視線望向同樣區域情勢緊張的台灣。去年2月至3月初,因是俄烏戰爭滿一周年,相關報導非常多,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觀察當時台灣網路輿情有關俄烏戰爭的留言內容風向,有16%的聲量認為極權國家不可信賴「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國」、14%替烏克蘭加油,11%反思台灣處境,擔憂「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10%支持制裁俄羅斯,9%譴責美國不幫阿富汗和烏克蘭,9%認為美國不出兵烏克蘭也不會幫台灣、8%認為真正的惡魔是美國,另有8%認為國民黨是台灣的內部敵人,8%希望台灣援助烏克蘭、7%檢討台灣國防戰力問題。

從這些網路留言分類可看出,台灣網路輿情「站隊」情況明顯,很大一部分民眾支持烏克蘭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陣營,對烏克蘭懷抱同情、同理,進而憂心同樣面臨極權國家鄰居的台灣處境;但有另一部份民眾抱持「疑美論」,認為這些區域衝突都是美國挑起,且美國最後會見死不救,兩邊比例約75% vs 25%,且中國與台灣關係也頻被類比。

▲俄烏戰爭:網路留言內容 主題風向類聚分析。(圖/QuickseeK提供)
▲俄烏戰爭:網路留言內容 主題風向類聚分析。(圖/QuickseeK提供)
至於上個月爆發的以哈衝突,台灣網路輿情留言內容的風向中,有14.3%的聲量認為應毀滅巴勒斯坦、14.2%譴責以色列打巴勒斯坦人、12.5%認為哈瑪斯不能代表巴勒斯坦、11.0%認為加薩被哈瑪斯搞垮、9.5%喊巴勒斯坦或哈瑪斯加油、9.3%認為平民很可憐、8.6%表示支持巴勒斯坦和哈瑪斯、8.0%認為以色列侵佔巴勒斯坦土地、6.4%表示同情巴勒斯坦平民、6.2%擔心「今日哈瑪斯明日中國」。

哈瑪斯組織與伊朗政權的關係緊密,而伊朗背後更被認為有中國、俄羅斯的勢力,相較美國始終是以色列堅定盟友,外界解讀,以哈衝突背後同樣脫不開美中競爭影子。但因以色列軍事能量明顯遠高於哈瑪斯政權,因此以哈衝突除在一開始以色列被突襲時獲得輿論同情,之後這場戰爭在台灣的輿論風向和俄烏戰爭不同,挺哈瑪斯、支持巴勒斯坦民眾的聲量比例很高,有關台海戰爭的主題則幾乎沒被納入討論。

▲以哈戰爭:網路留言內容 主題風向類聚分析。(圖/QuickseeK提供)
▲以哈戰爭:網路留言內容 主題風向類聚分析。(圖/QuickseeK提供)
另方面,國內政黨中,民進黨親美反中路線最為清晰,在20日賴蕭配正式成局後,綠營強力論述賴蕭配要延續蔡英文外交路線。不只賴清德常公開提到,這場選舉是「民主與獨裁的選擇」,民進黨公職和綠營社群意見領袖在網路上的發言,也常宣傳「親美反中」、「走向(以西方民主陣營為主的)世界」等概念。

但針對俄烏戰爭、以哈衝突中,綠營社群的發文量卻相當懸殊,在一個月內,綠營網路意見領袖有關俄烏戰爭的發文將近2000則,但針對以哈衝突的卻不到500則,帶動的總討論聲量也有天壤之別,俄烏綠營社群總共創造4.6萬則聲量,以哈聲量只有4千多則。顯然,一旦缺乏意見領袖帶討論,整體網路輿情「自然討論」的結果就會如前段所分析,沒有主軸,甚至出現很多挺哈瑪斯的聲音,也由此可知,台灣社會至目前為止尚未形成自主性的抗敵意識。

▲綠營臉書同溫層社群:俄烏戰爭、以哈戰爭 發文數據比較。(圖/QuickseeK提供)
▲綠營臉書同溫層社群:俄烏戰爭、以哈戰爭 發文數據比較。(圖/QuickseeK提供)
2024大選到目前為止,民進黨對兩岸議題的表態較為保守,深怕被對手強攻「台獨金孫」、「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然而這樣的競選策略,也造成挺中俄等極權陣營的聲音擴散。兩岸緊張關係日益漸增,國防預算年年上升,政府積極倡議「備戰才能避戰」概念,然而若缺少意見領袖引導兩岸關係的討論主軸,民眾無法真正認知到戰爭風險、提升備戰意願,在缺乏抗敵意識的情況下,一切恐淪徒勞。




●作者:黎榮章/ Quickseek輿情大數據創辦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