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未開三中全會 習近平巡視上海所為何事?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1月30日在上海主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 (圖:中國政府網)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11月30日在上海主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 (圖:中國政府網)

文/中央廣播電臺

中共進入二十大階段已滿週年,但過去按慣例會在10月或11月舉辦的「三中全會」卻毫無動靜,眼看已經進入2023年的尾聲,會不會趕在12月底前達標舉行?恐怕是誰都說不準。按理來說,中共每個階段的三中全會都有著深層的意義,聚焦在經濟發展的議題,也會是新一屆次的中共領導班子展現國家發展的雄心;然而,中共二十大運作至今,似乎瀰漫著不同於過往的氛圍,至今還未召開三中全會,原因為何?可能背後隱含的問題並不簡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習的困境?「滬巡」卻不開三中全會

習近平在去年(2022年)順利延任第三任期,這不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前所未有的局勢,也打破了鄧小平掌權後所建立的各種慣例和模式,習近平不只有意要終身掌握政權,更是意圖帶領中國走回毛澤東時期的計畫路線,這從中共十九大時,不斷強調黨對於各個層面的領導,以及從法制的途徑來強化「安全」的重要性,可以說習近平鞏固了中國的極權主義,一改過去江朱時期、胡溫時期有脆弱跡象的統治模式,而原本可預測性的「隔代指定領導」,也在習近平手上終結。

全面掌權的習近平,習近平一人得道的中共二十大,理應可以建立新時代的統治模式,尤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清一色是習家軍,人事晉升的安排又異於往常,顯然,習近平極力打造以他為核心的黨政團隊,而不是過去黨內派系相互制衡的權力結構。換句話說,以習近平的權勢地位,理應是無人可撼動,倘若三中全會要不要依慣例辦理,是習近平說了算的話,那就算不是如期召開也不會太奇怪才是,問題是,真的是如此嗎?習近平或許不需要解釋任性的理由!

不過,弔詭的是,習近平近日前往上海考察,也提及提高上海的角色與功能,招商引資仍是中國的發展重點,如果將習近平前往上海比喻鄧小平的「南巡」,確實可以解釋習近平有要展現對經濟的重視態度,進而作為舉辦三中全會的準備。只是,鄧小平當年的南巡動作是要確保改革開放的路線,以解決黨內「紅與專」的爭論;那習近平呢?習近平在「拜習會」後,高調出現在上海,難道也有著內部矛盾嗎?是不是有聲音要挑戰習路線?只好藉由「滬巡」來轉移內部壓力?

習的任性?中國政經發展愈不確定

回顧中國發展的路徑,上海雖然有著國際化的條件,但這是傳統的既定印象,在改革開放初期,上海並不是鄧小平規劃「先讓部分的人富起來」的首選,反而是被刻意壓制經濟發展的城市,相較深圳、珠海、汕頭及廈門等經濟特區,上海一直是保有公有體制色彩,經濟發展動能遠遠落後於東南沿海地區,而上海卻出現特殊的現象:「週日工程師」,當時許多高端人才利用週末前往其他地方賺外快。

習近平前往上海考察的內心故事是什麼?是為了自證持續改革開放的經濟發展路線?還是意有所指凸顯上海在計劃經濟時期的角色?以上海作為中國連接全球的重要城市來看,習近平的「滬巡」有著對外傳遞中國不會與國際脫鉤的意味,而這正好解釋了他與拜登會面時姿態放軟的原因,「中國正面臨著壓力」,經濟下行、市場疲軟的問題,讓習近平三連任後第一年的執政成績慘澹,這也可能是三中全會推遲未辦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中共進入二十大後,並沒有因為習近平全面掌權而一帆風順,不僅僅是經濟頹靡難復甦,政治風暴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他破例拔擢上位的外交、國防首長身陷牢獄,拔除部長、國務委員一職,但仍保有中共中央委員的身分,至今生死未卜,如此弔詭的情節,是否代表著習近平的難堪處境?習近平的權勢無人可左右,但卻有著「穩而不固」的不確定性,再加上習近平的任性妄為,三中全會何時召開?恐怕跟中國政治情勢一樣,將愈來愈難預測。

作者》吳瑟致台灣智庫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主任、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周庭離港的喜訊與挑戰

拜習會中留伏筆 中共軍事介選台灣並非不可能

鄧聿文:習近平視三中全會如雞肋 延期可避談改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