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紅喉有望?水試所畜養種魚、魚苗 最快3年後可技轉

▲農業部水試所記者會公布最新成果,不只成功養殖野生種魚,還通過人工生殖、培育並穩定飼養第一代的魚苗。(圖/記者林志怡攝,2024.02.05)
▲農業部水試所記者會公布最新成果,不只成功養殖野生種魚,還通過人工生殖、培育並穩定飼養第一代的魚苗。(圖/記者林志怡攝,2024.02.05)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紅喉作為餐桌上的高價魚種,一直以來產量極少,僅有少數區域可以捕撈,世界各地少有成功養殖案例,農業部水試所今(5)日記者會公布最新成果,不只成功養殖野生種魚,還通過人工生殖、培育並穩定飼養第一代的魚苗,預估最快3年可養成可販售體型,若這些魚苗順利繁殖,將會是世界首個完成人工環境下繁殖赤鯥的案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赤鯥」俗名為紅喉、紅加網,是台灣周邊海域大陸棚斜坡區域的高經濟價值魚種,主要棲息於水深100到600公尺,一身喜慶的紅色相當討喜,體型雌雄差異大,雌魚平均體長為31.8公分、雄魚體長平均24.2公分,且體長28公分以上者,幾乎都是雌魚。

大型赤鯥個體的全年平均價格落在每公斤1400到1700元間,魚價好時更上看2000元,因為肉質細膩、油脂豐厚,具有清香,不論是乾煎、蒸煮、火烤,都能呈現極佳的風味,深受消費者喜愛,也是生魚片、壽司店極受歡迎的高檔食材,近3年來台灣的交易量達31至63公噸,95%來自花蓮漁港、台東新港等,少部分來自宜蘭頭城。

因為赤鯥整體漁獲量不高、無法進行魚種養殖,卻又極受市場歡迎,長期漁獲壓力恐釀資源耗竭。農業部水試所長張錦宜表示,水試所嘗試人工養殖野生種魚和進行繁殖多年,終於取得重大突破。

張錦宜說,過去研究人員出海嘗試在400公尺深的原棲地捕捉種魚,但即使使用壓力艙,魚隻仍會在抵達海面後死亡,後來發現赤鯥在繁殖季時,會主動往200公尺處游動、自行減低耐受壓力,而此一深度的其他魚種,水試所已經有成功養殖經驗,因此改在200公尺處捕撈,終於成功捕獲野生種魚,並進行養殖。

水試所沿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主任翁進興進一步指出,取得野生赤鯥種魚後,研究人員立刻進行人工催熟、並以18度低溫的海洋深層水全城打氣、控溫,再運到蓄養池,並模擬棲地水溫,1到2天後檢查腹部生殖腺發育狀況,母魚達到成熟卵徑後即可進行取卵,並進行人工授精,孵化率達52%。

不過,水試所東港分所研究人員李彥宏表示,目前魚苗育成率僅有1%,第一代的魚苗部分會用於原棲地放流、確保野生族群數量,其他則會持續嘗試人工繁殖可能性,預估3年左右可達到可販售體型,若順利讓這些小魚繁殖,將會是世界首例,並有望進行技轉,但也會確保目前的市場價格不被打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