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部爆惡性肉瘤 強大3D列印技術建功!精準切骨除瘤助童新生

▲一名6歲男童臉部兩側不太對稱,發現是罕見的「惡性梭狀細胞肉瘤」。(圖/取自Unsplash)
▲一名6歲男童臉部兩側不太對稱,發現是罕見的「惡性梭狀細胞肉瘤」。(圖/取自Unsplash)

家庭消費中心/綜合報導

一名年約6歲男童最近發現臉部兩側不太對稱,但無其他異常,家長帶去醫院檢查,發現右臉顴骨有1顆直徑約1.7公分腫瘤,而且是罕見的「惡性梭狀細胞肉瘤」;為避免外觀影響,醫療團隊使用最先進「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進行微創切除手術,並搭配「冷凍自體骨」完成重建,孩子也重拾笑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治病例的台北榮總重建整形外科主任王天祥說,惡性梭狀細胞肉瘤是一種骨頭或軟組織的惡性腫瘤,通常發生於四肢,患者多為40歲以上成年人,常見症狀包括腫脹、疼痛,及受影響區域的明顯腫塊,兒童個案甚為少見,且腫瘤長在右側右側顴骨,也非屬好發位置。

▲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設計。(圖/北榮提供)
▲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設計。(圖/北榮提供)
王天祥指出,兒童顴骨手術需注意臉部對稱度、乳牙牙根位置,及兒童未來臉部發育等問題,且此個案的腫瘤被顴骨包住,得鋸開頭骨,但臉部傷口又不能太明顯,所以術前必須詳盡規劃,於是設計3D列印手術導引模型來輔助手術定位。

針對手術方式,王天祥說,傳統手術要切開頭皮長達數十公分,而北榮團隊使用「拼圖」概念,將手術導引板分成數小塊,所以能從病人眼角、口腔內的微小傷口導入,拼接後再準確放在顴骨上,進而精準鋸開頭骨、切除腫瘤,傷口縮小許多。

醫學工程部3D列印技術發展暨資源整合中心助理研究員俞文展則說,這次術前規劃,3D列印團隊利用病童的顏面醫學影像圈出腫瘤外型,並設定安全切除範圍,同時規劃切割面,盡可能降低手術風險;此種創新導板設計,並非現有套裝軟體能完成,需充分掌握電腦輔助設計技術,並得與臨床醫師密切合作。

對於惡性梭形狀細胞肉瘤,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顏秀如說,臉部完整切除勢必需要犧牲正常組織,因此為降低傷害,術前病童先接受數次化學治療,使腫瘤縮小,術後再接續化療,期間病童雖曾食慾不佳,所幸父母積極鼓勵,血球恢復不錯,化療進行順利。

王天祥強調,臉部缺陷的重建,對於最有經驗的外科醫師仍是挑戰,但隨著顯微手術、顱顏手術的進步,顏面重建的選擇已愈來愈多,例如人工植入物、異體骨移植、骨游離皮瓣重建等,患者須與醫師共同決定適切治療方案才能達到最佳成果。

關鍵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