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影音/日軍遺址 戰時地下大型配水池首度曝光

▲深入地下配水池,發現有八個相接的池子,每個水池長約20公尺,寬3.1公尺,高3.5公尺,總儲水量約兩千多公噸。(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3.26)
▲深入地下配水池,發現有八個相接的池子,每個水池長約20公尺,寬3.1公尺,高3.5公尺,總儲水量約兩千多公噸。(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3.26)

記者宋德威.陳佩琪/高雄報導

標高53公尺,屬惡地地形的彌陀區漯底山,是高雄平原西北海岸唯一的制高點,史前時期是原住民的居住地,文獻《台灣府志》地名「彌羅港」、「微羅港」或「眉螺港」,推測出自平埔語的「viro」一詞,意為「竹子」。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古蹟探勘小組,繼找到半屏山日軍地下水庫後,近日又循線在彌陀漯底山樹林內,找到日軍大型配水池,探勘小組成員極回振奮,預定補足專業裝備後,26日再次進入全面搜尋與測量。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史工作者廖德宗(左)與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郭吉清(右),全副人身安全裝備進入地下水庫探勘,現場水深及腰。(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3.26)

探勘小組廖德宗老師最初從「日本海軍交接清冊」中,發現一張二戰期間地圖,有完整的大樹、仁武、半屏山、左營軍港自來水管線圖。判讀這張模糊的幹線圖,發現左營軍區的海兵團附近,還有一條延伸管線,經右昌,循省道台17線道路,經過梓官,到彌陀的山頂路,以唧筒(加壓馬達)加壓至漯底山,這條日軍水管長約9.5公里,理論上輸往山上的管路,終點會有一個儲水設施。循此線索,探勘小組兩次往漯底山勘查,終於在密林中,找到日本海軍設施部,建造在漯底山的配水池。

▲彌陀漯底山日軍大型配水池。(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3.26)

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郭吉清表示,由日軍文獻研判,漯底山配水池竣工時間約在1944年中,當時日軍在漯底山設有高射砲臺及觀測所,防守左營軍港及岡山機場,營區需要大量乾淨水源及消防用水。發現的配水池,以紅磚砌成,極為精緻,池子之間有七面磚造的導流牆及導流口,以特定的高低差,讓水源持續流動,維持乾淨。

▲出水口。(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3.26)

▲尋找排水口。(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3.26)

由於池內並無過濾或淨水設施,研判純是一處高地的配水池。在山下以唧筒將乾淨水源,加壓打到山上的配水池,再以重力方式將水送至營舍。該大型淨水池,設置四個大型的通氣孔,其中之一設有爬梯可下到池子內作清理。另外,最北邊的水池發現有直徑20公分的鑄鐵進水管與出水管。

▲探勘小組著安全裝備,攀降進入日軍配水池遺址了解現況。(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3.26)

▲探勘小組隊員運用繩索下降技術,進入深度約3.5公尺深的地下配水池。(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3.26)

從荷蘭時期開始,是兵家必爭的山頭。日治時期1938年後,成為高雄要塞砲兵陣地,二戰期間開闢岡山機場,漯底山成為防禦機場的堡壘,光復後,由陸軍砲兵營接收,民國95年解除軍事管制,成立「漯底山自然公園」,山上滿布砲臺、碉堡、機槍堡、隧道,整座山宛如銅牆鐵壁的砲兵堡壘。

探勘小組隊員繩索下降進入地下水庫。(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3.26)

▲文史工作者廖德宗(右)與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理事長郭吉清(左),進入地下水庫探勘。(圖/記者陳佩琪攝 , 2018.03.26)

郭吉清表示,配水池被塵封70餘年,初步探勘,發現裡面滿布樹根,猶如地下列陣極為壯觀,配水池由八個馬蹄形隧道組成,只露出少許圓形池壁與頂口,因為隱秘在樹林地下,是首次被發現。郭吉清說,該自然公園管理單位彌陀區公所,應進一步把日軍配水池環境整理出來,相關單位應將整個漯底山軍事遺址作專案研究,配合周邊永安竹仔港、岡山機場防禦機堡,發展成軍事遺址文化觀光區。

▲洞口至地面距離約3.5公尺。(圖/記者宋德威攝 , 2018.03.26)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