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查水表之懼?當評論被國家當成「造謠」時

台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被「查水表」,引發言論自由與「追查假新聞」的界線爭議。( 圖 / pixabay )
台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被「查水表」,引發言論自由與「追查假新聞」的界線爭議。( 圖 / pixabay )

記者 陳弘志 / 特稿

台大政治系教授蘇宏達1年前在臉書評論政府的故宮南院政策,1年後竟遭到檢警調「查水表」,命其到警局製作筆錄接受調查。政治是眾人之事,當「評論」被當時「造謠」查辦時,台灣的「麥卡錫主義」可能就很接近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故宮南院參觀人潮,湧現人龍。
▲故宮南院。(圖/故宮南院提供)

所謂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是指在沒有足夠證據下指控他人顛覆政府、叛國等罪,也被指涉為「使用不公正、偏見的調查方式,打擊異議者和批評者」,這個詞彙源自於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約瑟夫 · 雷蒙德 · 麥卡錫,出現於美國第二次紅色恐慌時期,約1940年代末期到1950年代,引發後人深思。台灣有沒有進入「麥卡錫主義」,因恐共開始緊縮言論、誣指他人,大家都不樂見,也不期待。

蘇宏達教授遭到「查水表」,是因為去年11月故宮前院長陳其南提出「三階段完成故宫轉型的藍圖」,希望把故宮展出的內容南移,並成立新的「東方書畫美術館」和「東方工藝美術館」,蘇宏達因此發表個人觀點「在我看來,那根本是民進黨要在2025年之前,完成消滅故宮的文化大革命」。

蘇宏達的影片內容,先是引述新聞,接著發表評論,說出「我合理懷疑...」,然後描述並完成他的看法,如果檢警調認為「民進黨正在實施文化大革命」這句話是造謠,對照蘇宏達表達「若是這樣的做法,形同進入台灣的文化大革命」,他主張這是評論,兩者的界線若說模糊?應該也還算清楚,除非言論空間將緊縮。

所謂造謠,是指對不存在的事情,誣指為「事實」,例如「曾參殺人?但曾參其實沒有殺人」、「老王沒有偷東西,但被外界誣指曾是小偷」;至於評論,是針對政府的公共政策,作出個人的評論與見解,「我認為,這形同...」用語,應屬評論用詞,非等同單純的造謠。

中華民國憲法第11條明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過去黨外雜誌《自由時代》周刊創辦人鄭南榕,因宣揚台獨而接到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鄭南榕為了凸顯「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在1989年4月7日拒捕並引爆自焚,民進黨至今視為言論自由的時代象徵,對照現在的「我認為,這形同...」卻被當成「造謠」,言論空間的限縮,令人感到今是昨非。

如果「評論」被當成造謠,民眾每晚打開電視機,充斥各頻道的政論節目,應該算是各式各樣的「造謠」吧?但即便名嘴爆料、說觀點,也是等被指涉人出面澄清,或提出說明,讓「公眾之事」、「評論」有消化的空間;若真的違法,也由當事人自己提告,很少見檢警調主動介入「消毒謠言」,除非檢警調有什麼「尚未公布」的內幕證據。

當「評論」被國家當成「造謠」時,台灣限縮言論空間的「麥卡錫時代」可能就接近了,尤其在「反滲透法」剛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後,加上「查水表事件」,更讓人有其他聯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