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5大迷思 亂敷面膜傷面子

▲2065期《時報周刊》
▲2065期《時報周刊》

記者張雅雯/綜合報導

統計顯示,國產面膜數量每年達上億片,面膜種類與功能性也愈來愈多元,不過皮膚科醫師提醒,誤用面膜傷了「面」子的患者,不在少數,尤其當皮膚有狀況時,需要的是正確診斷與治療,不應冀望敷面膜來解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膜被視為保養利器,曾有調查顯示,國人每年用量超過千萬片,也是外銷的搶手貨。書田診所皮膚科醫師鄭惠文指出,面膜讓皮膚與外界空氣隔絕,呈現封閉狀態,可促使精華液成分加強被皮膚吸收,這是它的優點。

但隨著面膜市場擴大,鄭惠文在門診中常常見到使用錯誤,導致皮膚變成敏感肌的案例,原因之一是面膜的成分愈來愈不單純,恐增加刺激性;另一個原因是使用錯誤,不少人以為面膜可解決皮膚乾癢等問題,結果反而變成接觸性皮膚炎。

中國附醫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邱品齊表示,面膜是化妝品採用另一種載體讓皮膚吸收,是加強的保養形式,但不能取代每天的基礎保養,也就是清潔、保溼、防曬的原則,因此不是天天用,要視皮膚狀況,決定是否能做這樣的加強保養。

兩位醫師針對下列面膜常見的迷思,逐一解說:

迷思一:敷面膜的保溼效果最持久?

說明:許多人對於面膜的認知,就是可以保溼,市面產品也訴求可以留住水分。邱品齊表示,面膜因為採封閉方式,增強保養品功能,短時間內確實皮膚顯得比較水嫩,但不持久,幾小時就恢復原狀,比較適合的方式是當輔助加強用,無法取代原本該做的保溼。

迷思二:面膜要勤使用?

說明:面膜不適合頻繁使用,邱品齊建議頂多1周1次,且每次時間不要超過15分鐘,因為時間過長,會造成面膜中的水分散失,且面膜緊貼著皮膚,雖可加強吸收,反之也會接觸相對濃度較高的化妝品成分,因此有些化妝品成分用抹的不會過敏,但使用面膜若時間太長,反而增加刺激性。此外,為了保存需求,面膜也會添加一些防腐或抗菌成分,比起一般化妝品的使用方式,更容易被皮膚吸收進去,增加過敏風險。

迷思三:皮膚乾癢時更該敷面膜改善?

說明:敷面膜是皮膚在健康狀態下,進行的保養,如果皮膚已有紅、癢、乾、痘痘等問題,不適合敷面膜,這時需要的是治療,再依醫師判斷做合適的輔助保養。鄭惠文表示,臨床上確實有不少患者,把敷面膜當成解決皮膚問題的方式,比如以為皮膚乾就是因為不夠保溼,連續幾天都敷面膜,皮膚曝露在更多刺激因子下,結果膚況愈來愈糟。

鄭惠文建議,除了皮膚已有明顯問題時不要使用,平時也要自我觀察,比如摸臉感覺皮膚是否粗粗的?或是皮膚是否因外在環境變化,比如曬太陽、吹風等就容易有過敏反應?這樣的人表示皮膚很容易受刺激,不適合使用面膜。

迷思四:面膜兼具愈多種效果愈好? 

說明:市面上的面膜訴求保溼、美白、清潔等效果,鄭惠文表示「多合一」不見得是集所有優點於一身,因為添加的成分愈複雜,愈可能碰到讓你過敏的成分,且皮膚可能並不需要某個成分,多給不僅無益,還可能增加負擔造成發炎,因此選擇面膜最好選單一功能,且成分愈單純愈好。

此外,邱品齊建議不要選擇五顏六色的造型面膜,那可能額外添加色素及經過印刷,也不要選加香精的面膜,因為這些額外添加的成分,都會增加皮膚過敏風險。

迷思五:雷射術後一定要用面膜保溼?

說明:雷射後的皮膚比較敏感,邱品齊表示,這時所做的保溼與防曬,應該以最簡單的方式處理,才不會過度刺激皮膚,面膜反而不見得是最好選擇;如果術後有傷口,更不適合使用面膜。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065期《時報周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