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材大躍進 8旬婦骨折植「骨髓內釘」6個月重新站起

▲ 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戴大為表示,常見骨折固定手術有2種,傳統方式為鋼板及鋼釘固定;另一種較新的方式是以「骨髓內釘」固定,除固定效果佳。(圖/記者陳聖璋攝)
▲ 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戴大為表示,常見骨折固定手術有2種,傳統方式為鋼板及鋼釘固定;另一種較新的方式是以「骨髓內釘」固定,除固定效果佳。(圖/記者陳聖璋攝)

生活中心 / 綜合報導

骨質疏鬆與骨折是影響年長者健康的隱形殺手,因骨鬆引起的骨折案例裡,髖部骨折尤為嚴重。依據台灣健保紀錄,發生髖部骨折的老人,女性在1年內死亡率約為15%,男性高達22%;台灣的髖骨骨折發生率,更是亞洲華人地區之冠,千萬不可輕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家住台南的85歲楊太太,某日清晨如廁時,不慎在浴室跌倒,致使右邊臀部嚴重疼痛,無法自行起身,經送醫診治,發現為右側髖部骨折,當天即以微創手術的方式植入骨髓內釘固定。

手術後經過一夜休息,楊太太隔天開始試著下床活動,三天後已能拿助行器穩定行走,經醫生判斷楊太太可出院回家休養。而術後6個月,經回診評估,楊太太骨折已完全癒合,恢復日常生活。

成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戴大為接受專訪表示,髖部骨折的患者多採用人工關節置換,或骨折固定手術治療。若骨折非常接近髖關節,必須換人工關節,但若骨折離髖關節較遠,則可考慮手術將骨折固定。

戴大為指出,常見的骨折固定手術分為2種,傳統的方式是以鋼板及鋼釘固定;另一種較新的方式是以「骨髓內釘」固定,除固定效果佳,也可以以微創方式進行手術,手術後的恢復也較快;更有術中出血量少、傷口小等優點,但這部分屬患者自費,使用與否需進一步諮詢醫師建議。

身為醫學工程博士的戴醫師說,「骨髓內釘」承受身體重量的力臂較短,因此可以負荷較重的重量,固定效果較傳統鋼板佳,近年來已成為歐美各國固定髖部骨折的主流方式。

但各式國外引進的醫材,設計上並不完全合適亞洲人種的身形,以及骨頭曲率。有鑒於此,國內已有團隊利用科技搭配國內精密加工產業的關鍵技術,成功開發出專為亞洲人種曲率設計的骨髓內釘。

戴醫師說明,這種新式的骨髓內釘,具有方便植入髖部的優勢,藉由力量的均勻傳遞進而加速癒合。對應不同骨密度的病人,也有拉力螺釘,或螺葉刀兩種零件供醫師在手術中依情況彈性選擇。

如此的設計理論,也在許多臨床經驗中得到驗證,此新式骨折固定系統搭配三個小傷口的微創手術,手術時間縮短、術中出血減少、恢復期也大幅加快。

由於是採生物相容性高的鈦合金製造,骨折癒合後也不需再次手術取出。戴醫師強調,期待新型骨髓內釘系統,可以帶給此類骨折患者進步又安全的治療方式。

這張3A 手術前(右側粉碎性髖部骨折) ▲手術前:右側粉碎性髖部骨折(圖/醫師提供)

5 ▲以「骨髓內釘」固定,除固定效果佳,手術後恢復也較快。(圖/醫師提供)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