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市寒冬/當手機取代紙本 書店、出版社如何生存?

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趙政岷表示,「閱讀手機跟手機互動佔掉絕大多數時間,相對來說書籍就沒這麼大的吸引力。」民眾習慣短閱讀,從過去的兩百頁凝縮為兩百字,書籍成為舊愛,儼然敵不過民眾的「新歡」,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書店通路。(圖/記者許維寧攝)
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趙政岷表示,「閱讀手機跟手機互動佔掉絕大多數時間,相對來說書籍就沒這麼大的吸引力。」民眾習慣短閱讀,從過去的兩百頁凝縮為兩百字,書籍成為舊愛,儼然敵不過民眾的「新歡」,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書店通路。(圖/記者許維寧攝)

記者許維寧 / 台北報導

根據國家圖書館107年閱讀力調查,赴圖書館借閱人次、借閱冊數均提升,台灣每年出版品產量更於世界排名中名列前茅。公家機關屢屢喊出國人閱讀力上升,但書市寒冬冰雪未消退,去年重慶南路金字招牌金石堂城中店於11月吹熄燈號,老員工穿著「惜別珍重再見」紀念衫向顧客致意,但揮別的不單止是客戶的身影,還有書市一去不復返的榮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趙政岷表示,去年金石堂城中店歇業,不只愛書人哀鴻遍野,很多小書店也跟進關店,前後關店數加總更讓一家中型經銷商倒閉。

若要說書市有多冷,趙政岷形容,過去四千本書能透過通路商賣出去,現在發給通路商約1200本還是賣不掉。博客來與誠品書店兩年前將出貨與採購通路下修,就是不想保留太多在店庫存,書市寒冬不僅讓傳統書店兵敗如山倒,連鎖通路、網路通路都必須拉緊衣領抵禦寒風。

「每年都是兩位數在跌。」書市節節敗退主要還是歸因於閱讀型態改變,手機佔據主要消遣時間,臉書、追劇、玩社群相較於書面閱讀更具吸引力。趙政岷形容,「手機已經變成人體器官之一。」若要說得更生動一點大概已成為當代人的生命中樞,通訊社群凝聚了人生百態、附著力強,也成為新的閱讀管道。

「閱讀手機跟手機互動佔掉絕大多數時間,相對來說書籍就沒這麼大的吸引力。」民眾習慣短閱讀,從過去的兩百頁凝縮為兩百字,書籍成為舊愛,儼然敵不過民眾的「新歡」,首當其衝的當然是書店通路。

前沐風文化總編輯、字裡行間工作室創辦人郭顯煒表示,手機是非線性閱讀,所有相關連結可以在同一頁面中互相參照,手機上看資訊可以把相關內容一次看完,民眾把時間投注在手機上看書時間自然被壓縮,「這個趨勢是無法被逆轉的,就像底片取代了數位相機。」

即便閱讀習慣改變,但郭顯煒談到,紙本書的優勢在於系統性整理,譬如網路專欄最後仍集結成冊出版,估計紙本書不會消失只是日益減少,但賣出去的書籍量越來越少,書店經營、出版業成本卻沒辦法壓低,出版業與書店的轉型勢在必行。

今年德國律師作家席拉赫(右)蒞臨台北國際書展,暢談律師生涯感悟與創作宗旨,台北國際書展期許,不再只是充當大型書籍市場,而舉辦文化講座,賦予更多內涵。(圖/書展基金會提供) 今年德國律師作家席拉赫(右)蒞臨台北國際書展,暢談律師生涯感悟與創作宗旨,台北國際書展期許,不再只是充當大型書籍市場,而舉辦文化講座,賦予更多內涵。(圖/書展基金會提供)

郭顯煒表示,過去,出版社是找作者出書或買書籍版權翻譯,現在出版社的轉型模式是成為內容生產者,「很多人想出書但不會寫,我們可以幫他指導,還可以幫忙包辦整個流程直到印製。」過去的獲利模式是賣書賺錢,現在則變成一條龍服務,上門的客戶不會只想賣書賺錢,多的是想經營個人品牌、提升收入,出版社儼然變成打造個人品牌的環節。

另一種模式,則是出版社回頭栽培作家跟網紅,以圖文作家為例,將圖文作品延伸成IP產業,從中延伸出更多的智財商品,包括公仔、貼圖,甚至作家能親自下去代言,「等作家紅了書才會好賣。」這時出版社願不願意投資作者,價值立即顯現。

郭顯煒不諱言,現在面臨的狀況是通路商滯銷、書籍賣不出去,出版社如果只想停留在過去單純賣書賺錢,面臨的恐是更多的退貨量,生產內容或是回頭顧及作者反而能看見市場。

趙政岷則表示,以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展為例,書展已不再是大型書籍市場,不單只是銷售或批發通路,而是試著變成一場場沙龍和閱讀嘉年華,更重要的在於促成三方的接觸,「過去出版社主要對書店通路,但現在是出版社要搞定讀者和作者;過去作家不需要對讀者,現在是連作家都一同跳下來。」上中下游全都聚焦於讀者,打破過往「A to B、B to C」模式,大家都想了解讀者到底喜歡什麼,找對口味才有可能出奇制勝。

若要說如何在電子產品的狂潮中拉書店一把,趙政岷坦言沒有標準答案,政治人物稱今年是地方創生元年,如果能將書店和地方社區結合,成為社區聚會或文史活動場所,書店就不會只提供買書一件事,「畢竟現在買書是衝動,買書已經脫離日常人生活了。」

趙政岷不諱言,作為出版人其實有點心酸,但不論書店或出版社皆要有突破跟改變,「用比較理想主義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怪讀者不買書,我們只怪自己做的不好讀者不買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