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風俗/逢年過節 美國人怎樣送禮物

逢年過節,美國人怎樣送禮物。
逢年過節,美國人怎樣送禮物。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春節送禮物、發紅包是華人的傳統習俗。年關將近,就連在各國的唐人街,印有漢字新年祝福語的紅色信封幾乎都火熱銷售,遍布全球的華僑華人將紅包習俗帶到了世界各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解放日報報導,在美國,禮物不以『昂貴』取勝、紅包也只是為了表達心意。那麼,美國人是如何送禮、發紅包的呢?

送禮的特點是輕鬆務實

在美國,請客人吃頓飯、喝杯酒,或共度週末,被視為較普遍的『贈禮』形式。美國人逢年過節無禮不歡,情人節、母親節、感恩節、耶誕節、新年等各種節慶日自然是送禮高峰期; 而在平時,親朋好友的婚喪嫁娶、生日或紀念日、畢業升學、小孩出生、提拔升職等都是送禮的理由。

不過,儘管『送禮文化』在美國十分盛行,但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導致鋪張浪費。美國送禮風氣的顯著特點是輕鬆務實。在美國,請客人吃頓飯、喝杯酒,或共度週末,被視為較普遍的『贈禮』形式。你只要對此表示感謝即可,不必再作其他答謝。去美國人家做客一般不必備厚禮,帶些小禮品如鮮花、美酒和工藝品即可; 如果空手赴宴,則表示你將回請。

顧客在商店購買禮品後,店員會根據顧客的要求用漂亮的彩色包裝紙和多彩絲帶包好,再加上一張寫有祝福話語的卡片,那就是一個很體面的禮品。美國有一些專門的聚會用品商店,出售各類聚會用品和包裝文件,價格都十分低廉,卻也十分美觀。許多美國人喜歡自己購買這種包裝文件,自己動手包裝禮品。

既然美國人也講究送禮,為什麼美國市場上不存在禮品『過度包裝』、『櫝比珠貴』的現象呢?這恐怕與美國人的送禮文化有關。

美國的送禮文化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美國人對禮物的實際價值不那麼看重。在美國人看來,送禮只是為了表達關心、愛護和賀喜的感情,至於禮物輕重反而顯得不重要。在美國送禮,從價值方面來說,大多數是比較輕的,一張卡片、一束鮮花、一瓶紅酒、一盒精緻的點心、一本散發墨香的新書等,價值不過數美元至數十美元,卻足以表達送禮者的良好祝願。而收禮者也沒有心理負擔,可以欣然接受。

另一方面,美國人講究送禮的實用性,反對鋪張。好友之間聚會,一份禮品是不可缺少的。但與大陸國內朋友之間送禮不同的是,美國人給朋友送禮,一般會保留包裝和價格標籤,還會附上購物小票。這樣收禮的朋友如果不喜歡,完全可以在過完節後拿著小票去換別的商品,或者乾脆要求退貨。所以每年元旦過後,各大商店退貨台前總是排滿了等待退換貨的顧客。



表達祝賀或慰問的心情

送禮一定要講平等,送給職位高和職位低的人的禮物要保證基本一樣的水準。至於結婚,西方人以贈送禮物為主,所送物品多是居家用品。有時,新郎新娘乾脆會將自己要的東西列出一張單子,這樣想送禮的朋友們就可以各自『認領』要買的禮品,從而省去了諸多麻煩。送禮者也可以到這些百貨公司購買代金券,收禮者可持券自己購買所需物品,送禮雙方都很省事。

如果遇到同事朋友家裡有喪事,一般比較合適的做法是首先在當地的報紙上找到訃告,上邊會清楚地寫明送花的地方,或者未亡人希望往哪裡捐款。一個花籃從30到100美元不等,表達的是一種慰問的心情。

捐助的善款多數是用來紀念離世的親人的,所以指定捐款的對象多是慈善團體、教會、動物保護協會等。如果有的人家是小孩失去父親或母親,就會指定捐款到孩子的教育成長基金。人們對捐款的數目量力而行,湊10美金的份子和單獨捐款100美元的都有。

在美國,送禮一定要講平等,送給職位高和職位低的人的禮物要保證基本一樣的水準,因為他們很講究待人平等的原則,和人交往不看職位。另外,美國人接收禮品時,往往會當場打開,這時送禮者介紹幾句,收禮者讚揚一番,氣氛頗為親切融洽。

變相送禮絕不可能

美國禁止政府官員和雇員之間互送禮品,下級不能向上級送禮,也不能動員他人向上級送禮。在美國,逢年過節送禮一般不送『紅包』,但有一類例外,那就是公寓樓裡的看門人。按慣例,大廈的住戶年底應該給這些服務人員『新年禮物』,也就是小費,一般每個人三四十美元。

美國政府部門和大公司有時為了表達對貴賓的友好和謝意,也會送禮,但他們送的禮品都是價值低廉的小對象。比如一個鑰匙扣、一支鉛筆、一把小尺子,都是小玩意兒,倒也實用。但是美國禁止政府官員和雇員之間互送禮品,下級不能向上級送禮,也不能動員他人向上級送禮,還不得接受比他工資低的工作人員的禮品。

對具有立法權的議員,美國也有同樣的法律約束。按規定,國會議員在一年內不得從試圖影響國會立法的說客、外國政府、公司或其他代理人那裡接受超過100美元的禮品,大多數州限制議員收受的禮品不能超過50-300美元。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培育了良好健康的送禮文化,杜絕了變相送禮行為,使毒化社會文明的奢靡送禮風氣和由此導致的畸形不良的商業行為沒有了市場。

給孩子壓歲錢沒有壓力

紅包是財運的象徵,作為祝福送個1美元的小紅包,是為了增加過年的喜悅。如今,一些美國人也會在新年之際給孩子送壓歲錢,6歲的伊森每年得到的壓歲錢總共也就100美元左右,而且除了父母給的20美元是個『大數』,來自親友的多數在1美元至5美元之間,偶爾會有一兩個10美元的。伊森認識的其他孩子收到的壓歲錢數目也都差不多。

在絕大多數美國家庭,給孩子壓歲錢不會使家長感到壓力,只為了表達心意。梅一家移民到美國已近20年。每年春節前一周左右,梅都會到銀行換些嶄新的1美元、5美元和10美元的鈔票,包好幾十個紅包,準備在過年時給自己的孩子和親朋好友的孩子。送給關係特別好的親友孩子的紅包,通常是10美元,關係一般的是2至5美元。有時他們會包一些1美元的小紅包,發給共事的『老外』,讓他們也感受一下中國新年的快樂。



紅包是財運的象徵,無論是給孩子壓歲錢,還是大人之間作為祝福送個1美元的小紅包,都是為了增加過年的喜悅。通常,美國華人不會利用給孩子的紅包摻雜其他的隱性含義,比如透過給孩子一個大大的紅包拉近與家長的關係,因為那樣不會帶來真正的快樂,反而會使家長尷尬,甚至破壞了年味兒。

國外的紅包『長』成什麼樣

南韓『紅包』用白信封


南韓人管壓歲錢叫歲拜錢,一般只給到孩子高中畢業之前。至於數額,以前最流行的是藍黃綠的劃分,小學生是藍色的1000韓元,中學生是黃色的5000韓元,高中生是綠色的1萬韓元。

不過,隨著社會發展和物價上升,壓歲錢也漲了很多。一般家庭會給孩子1萬到5萬韓幣不等的現金。春節大家坐在一起,按照年齡大小輪流行大禮,一般年紀大的孩子會拿到更多的壓歲錢。

南韓人通常直接給錢,不用信封,用的話也是白色信封。這恐怕是與大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南韓人看來,白色象徵純潔乾淨,結婚隨份子時,人們也是將韓幣放入白信封中送出。

泰國紅包須『雙數』

為迎接春節,近幾年,泰國盤古銀行差不多要準備350億泰銖現金供人們分發『紅包』。泰國華人家庭一般都保留著給紅包的習俗,數額通常在2000泰銖到1萬泰銖不等,最低不少於200泰銖。但不論多少錢,錢數必須是雙數。

越南紅包重『幣號』

在越南,過年給孩子和老人的紅包在北部地區被稱為『賀歲』,在南部地區被稱為『利是』。現在的越南人會往紅包裡放越南盾紙幣,也有放美元的,一般是兩美元紙幣。紅包裡的錢數依家庭經濟條件而定,從幾千越南盾到百萬越南盾(幾元至1380元新台幣左右)都有。

一些越南人很注意紙幣上的幣號,比如『6、8、9』等數字在越南語中因諧音與順利、發財、永久等祝願聯繫在一起,成為越南人推崇的幸運數,被有的人包紅包時會特意挑選幣號裡有對方生日的錢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