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崛起時/踩著血淚前進 用愛守護戰場

▲LGBT平權運動踩著血淚前進,至今歧視仍未消弭。(圖/愛奇藝提供,2017.03.09)
▲LGBT平權運動踩著血淚前進,至今歧視仍未消弭。(圖/愛奇藝提供,2017.03.09)

文/阮馨儀

以LGBT平權運動歷史為主題的迷你劇《當我們崛起時》(When We Rise),以文獻紀錄片重現自1969年石牆事件後,美國史上同性戀者首次反抗帶來的影響,直至2015年美國聯邦法院裁定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艱辛歷程。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1960年代是個變革的年代,女權及黑人民權組織崛起,同性戀卻仍被視為社會異端,1969年石牆事件讓同性戀選擇現身不再隱藏,許多組織相應而起,1970年「同性戀解放陣線」(Gay Liberation Front)成立,成為全球爭取同性戀平等權利的組織基礎。1970年代,女權、種族平權、同性戀平權等弱勢結盟逆襲,在人權運動上彼此成就,劇中以克利夫(Cleve Jones)、羅馬(Roma Guy)、肯(Ken Jones)三位角色,呈現不同族群在同運上面臨的困境及互助。

克利夫來自鳳凰城貴格教派,18歲出櫃時被擔任心理醫生的父親認為「有病」,放話要以電擊、切額葉等醫療方式助他回歸「正常」。含淚離鄉遠走,他於1972年加入舊金山同性戀解放運動,追隨哈維米爾克(Harvey Bernard Milk)走入政治,在哈維遭槍殺後,繼起帶領同志族群與政客、媒體對話,尋求被看見的可能,他始終堅信,「我們在法律之下是平等的,一個平等的人,不會將人權以族群劃分優劣」。

羅馬出身傳統天主教家庭,因看見母親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困境,投身女權運動反對視女子為「家奴」的父權觀點。但在保守派女權團體裡,她卻必須壓抑自己愛戀同性的慾望以取得認同,掙扎過後才坦然面對自己,以女同志身分切割保守派女權主義,並尋求男同志和跨性別者等弱勢互助,拉開人權運動的結盟戰線。她創建了舊金山婦女聯合會,在女權及同運之外,也以公共衛生專員的身分,與伴侶黛安(Diane)投身愛滋病醫療照護,並為醫療之家等公共議題奔走,兩人共組家庭半生,直至取得2015年全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勝利後,才正式步入婚姻。



肯身為黑人及軍人,同性戀的身分更加敏感,在人種、性向皆受到嚴重歧視的社會,連失去摯愛的痛苦都無法傾吐。退役後他投身黑人民運,致力照顧吸毒、流浪等邊緣人。在愛滋肆虐之際,他和伴侶驗出陽性反應,但仍相伴相守十幾年,直到伴侶病逝,他被趕出兩人的家,法官遺憾告之「情感上的家人,和法律上的家人,定義不同,還須依照法規行事」,點出共同成家的同志伴侶在喪偶後面臨的困境。失去所有的他轉求宗教撫慰,卻因種族、性向屢遭排斥,吸毒酗酒藉以忘憂,最後在收容邊緣人的市避難教會陪伴下,重新找到生命認同,並獻身宗教幫助他人。

《當我們崛起時》橫跨1969年石牆事件至今,在時代的流變下,觸及了女權、種族平權、同性戀平權、同志子女、跨性別、變性者、愛滋病、醫療、移民、宗教、政治等多項議題,跳脫框架標籤,終究不離對人的關注,讓為弱勢服務的革命永不停歇。自1970年代同運崛起以來,如今多數國家已將同性戀除罪化,醫學也將同性戀去病化,但是來自社會的各種歧視、仇恨等傷害仍未消弭。台灣LGBT權利運動自1990年代開始發展,2000年葉永鋕在學校廁所倒臥血泊而亡促成性別多元教育,踏著血淚走到2016年,民法修正案(婚姻平權案)得以排入委員會議程,引發全球關注,期許台灣能成為亞洲婚姻平權運動的先驅和表率。

然而在歧視仍存的台灣社會,至今還有恐同民眾要「性別多元教育滾出校園」,無視多少年輕生命可能因此受到傷害,而政府在許多性別政策上的消極也引發抨擊。婦團「婦女新知基金會」,於38婦女節前夕召開「同性伴侶法不是婚姻平權」記者會,強調所謂伴侶專法就是歧視,猶如過去對黑人採行的「隔離但平等」措施,是假平等真侵權。婦團呼籲總統蔡英文兌現婚姻平權政見,並責成法務部、內政部在3月24日憲法法庭上明確表態,說明如何在政策法令上達成婚姻平權政見,不要拿意味著隔離、歧視的「同性伴侶法」作為藉口。

【 NOWnews 今日新聞 】 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NOWnews 今日新聞 】 提醒您:

  少一份毒品,多一分健康;吸毒一時,終身危害。

※ 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0800-請請您-幫幫我)

※ 安心專線:1925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