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聲/偏鄉遠距教學 用生命陪伴生命

偏鄉孩子利用遠距課輔上課畫面。     圖/數位學伴計畫營運中心提供
偏鄉孩子利用遠距課輔上課畫面。 圖/數位學伴計畫營運中心提供

初聲記者陳郁雯、鄭芊芷/綜合報導

「我認為所有被忽略的地方都叫做偏鄉。」偏鄉教育關懷中心主任呂慈涵,深耕於偏鄉教育多年,認為偏鄉真正缺的不是金錢和硬體設備,他們最需要的是愛與陪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天意 展開遠距課輔計畫

從二〇〇七年開始,教育部推動網路課輔計畫,以輔仁大學為中心,統整各地二十幾所大學,一起為偏鄉的孩子課輔。這個計畫推動十二年,由小規模漸漸擴大,現在每年有110所偏鄉中小學,2000多位大學生與1200位小學伴在計劃中。

網路課輔,使用視訊一對一家教方式為孩子上課,一週兩天,規劃兩個大學生作為大學伴,分別教語文和數理,針對課業不懂的地方進行指導。呂慈涵說:「我要把最好、最昂貴的資源,給最弱勢的孩子。」

呂慈涵回想起推動遠距課輔計畫的過程時表示「老天爺疼惜這群在角落的小孩,一切都是天意」。二〇〇七年一月,她帶著輔大二十位女生,到山上一個鐵皮屋辦了二十天營隊,和偏鄉孩子一起吃飯、活動。

當她們要下山的時候,一個孩子拉著她的車子的門把說,「老師你帶著我下山,我不要留在山上了」。

當下她沒辦法帶孩子下山,但留了一句話,「孩子,你把手放掉,我會想辦法回來。」二〇〇七年三月,教育部將網路課輔計畫交到她手中,她實現了對孩子的承諾。現在這個孩子,也已成為遠距課輔計畫培育的第一位研究生。

大學伴到助教 傳承陪伴的力量

除了呂慈涵對偏鄉教育的大力推動,關懷中心助教傅行正也分享自己在遠距教學的經驗故事。

「我一直覺得這邊(輔大偏鄉教育)有種魔力,把我吸在這邊。」傅行正半開玩笑地把自己紮根六年的原因歸結為「魔力」。他回憶,自己剛進團隊的時候,和很多大學生一樣,懷著改變孩子的雄心壯志,結果第一個學期就遭遇連換三個小朋友的處境,「踢到很大的鐵板」。

第一學期結束後傅行正跑去找助教,說自己不想教了。助教安撫他,「你先不要這麼早斷定,大愛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之後傅行正有幸參加營隊,親身到負責的端點——高雄大愛里,才深刻地理解孩子們的需求,並選擇留下來。畢業後他入伍一年,又回到輔大當起助教。

傅行正說,可能因為自己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對小學伴更容易感同身受。他將大學伴視作陪伴者角色,也和自身經歷有關。在父母離異之後,國小老師發現傅行正功課一落千丈,放學後便在教室裡陪伴傅行正到六點,不再讓他到臺北市區亂跑。

「後來才知道,如果沒有老師把我強制留在那,我可能就往外衝,也不知道交到什麼朋友,我的人生道路就不知道歪去哪。我覺得課輔班就像我當時的那個教室,老師把孩子丟在這,不要他們做什麼,不用功課多好,就安全地留在那裡。」因此傅行正也鼓勵現在的大學伴,如果小學伴不想學,就陪他聊他感興趣的話題,不強求。

偏鄉教育關懷中心主任呂慈涵談及偏鄉遠距課輔,雖然一路走來碰到很多挑戰,但是因很多人的協助才有今日的成果。圖/初聲記者鄭芊芷攝 偏鄉教育關懷中心主任呂慈涵談及偏鄉遠距課輔,雖然一路走來碰到很多挑戰,但是因很多人的協助才有今日的成果。圖/初聲記者鄭芊芷攝

了解需求 和孩子共同成長

「我根本上課上不下去,他不愛聽,我好像在跟牆壁講話一樣。」這是很多大學伴在偏鄉教學現場都會面臨的挫折。呂慈涵告訴大學生,「誰說你去服務,別人就要乖乖被你服務?」學伴計畫,就是一人一半,相互學習成長。

傅行正認為,課程設計應按小朋友的需求做準備。他都會在前一個禮拜詢問小朋友的意見,也曾經試過以討論新聞來促進閱讀,讓孩子知道當今社會發生了什麼事。他說,自己學景觀設計,商業化想法比較多,回過頭問問小孩子,發現他們的想法才最純真,有時也能給出不錯的建議。

把小學伴推出去 用行動化解外界質疑

大學伴往往會因為課業或教學挫折原因,選擇在一學期後離開,像傅行正這種長期服務者只佔少數。然而,大學伴總有一天會離開偏鄉,對孩子來說,他們看到的是大學生來來去去,好不容易對哥哥姊姊產生依賴,他們卻又離開,心裡難免失落。

面對「偏鄉服務對當地是幫助,還是種打擾?」的質疑,呂慈涵說:「要看是站在什麼樣的立場。」

有些大學生會把關心孩子,當成是滿足自己心裡所需,他會給孩子很多來獲取成就感。但遠距課輔強調,大學伴要做偏鄉師長小幫手,問他們需要什麼,而不是告訴他們「你要做什麼」。最後要離開,也要好好跟孩子說再見,告訴孩子:「很珍惜和你相處的時間,因為有事情下學期可能沒辦法繼續教你,但是會有新的大學伴繼續陪伴你」。

對此,傅行正也覺得和小朋友溝通清楚比較重要。他表示,老師一直在灌輸這種觀念,「我們是座燈塔;孩子就像漁船,他迷航了,我們要把他拉過來,然後維修好了,用力地把他們推出去」。

目前的小學伴離開學校、課輔班後,依然可以和大學伴保持聯絡。傅行正已不在教學一線現場了,平均每半年或一年都會到高雄探望從前的小學伴們,如今小學伴已是高三學生,兩人就像朋友一樣聊聊天。他認為,大學伴需要抽離情感面,不用頻繁聯繫,在心裡掛念就好,讓小學伴知道發生事情,都可以向他求助。

輔大偏鄉教育助教傅行正,投入計畫六年,分享與小學伴相處經驗。圖/初聲記者鄭芊芷攝 輔大偏鄉教育助教傅行正,投入計畫六年,分享與小學伴相處經驗。圖/初聲記者鄭芊芷攝

偏鄉教育下一步怎麼走?

呂慈涵表示,「我最怕孩子跟我說:『老師你叫我讀書,我讀了,可是我還是沒有機會。』」因此,偏鄉教育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跟企業談合作,讓培養出的偏鄉大孩子有謀生能力和工作機會。

教育、家庭、經濟三者環環相扣。當一個孩子教育出問題,可能是出自於他家庭結構,如單親、隔代教養等。而家庭結構不健全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父母經濟有困難。呂慈涵說,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現在孩子長大了,他要有一定的經濟自主才能夠安家,以後他的小孩才不會變成下一個需要被輔導的對象。

目前偏鄉教育正著手規劃社區營造、在地創生。從家鄉發展特色產業,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讓在地青年回流,學以致用來終止貧窮世襲。

「我們當然希望端點越來越少,這就意味著需要我們服務的人變少了。」傅行正說,未來也希望能到當地服務,結合自己的專業幫助當地人自給自足。

一路走來,網路課輔也遇到許多挑戰,偏鄉地區需求增加,光是輔大每一學期就需要400多位大學生投入。就算大學伴人數充足,教室及硬體設備也不夠。少一個人力或設備就等於多一個孩子不能獲得課輔資源。

因此,呂慈涵期待更多大學可以投入課輔計畫,也希望政府在政策上可以把偏鄉拉回都市邊緣,那裡也有孩子需要教育和陪伴,不能再用「距離」定義偏鄉,其實角落不遠,真正需要的人可能只在我們周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