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子多孫多福氣!母愛爆發的七娘媽

黃彥昇

(文/連宜方 客家和泰雅混血、熱愛旅行的民俗文化見習生)古代人生小孩動輒七、八個起跳,忙於農活的父母親深怕自己心有餘而力不怠,因此愛子心切的父母親便把自己的孩子「送」給七娘媽作「契子」,並祈求七娘媽能保祐孩子「好搖飼」。可是七娘媽到底為什麼要幫大家照顧孩子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好的不靈壞的靈
資料來源:好的不靈壞的靈
七娘媽也稱「七星娘娘」、「天仙娘娘」、「織女星」,農曆七月初七為其生日。關於七娘媽的緣由有兩個說法,分別為七娘媽為北斗七星的配偶神,以及,七娘媽為包含織女在內的七仙女,又稱「七仙姊」、「七仙姑」。七娘媽是兒童的守護神,尤其是女孩子。

七娘媽的信仰有幾個不同版本的傳說。根據魏晉之後的民間傳說,北斗七星是天上的星座,其中又住著七位仙女,且七位都是織女,織布的手藝尤其精湛,且能織出美如雲彩的「天衣」。一旦披上天衣就可自由往返人間、凡間,暢行無阻。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相傳織女被帶回天庭後因為和家人分隔兩地每日愁眉不展,六個姊姊非常同情妹妹,也對織女和牛郎的兩個小孩感到非常不忍。因此商議暗中保護兩人的孩子,助其順利、平安、快樂長大。

因此,民間信仰便堅信七娘媽同時也會普渡眾生、守護庇佑所有的孩子,因此演變成父母為了讓七娘媽保佑自己的孩子遂將孩子送給七娘媽做乾兒子、乾女兒,此為「拜契」。

資料來源:平安長大好么飼-給神明做契子
資料來源:平安長大好么飼-給神明做契子
另一傳說廣流傳於客家地區,在客家地區流傳的七娘媽傳說比較調皮。相傳,七星娘娘有七位,自從織女留在凡間和牛郎共組家庭之後,七星只剩下六星,且六星無固定祭祀的廟,這種在神格上屬於「閒神」,素日下凡閒晃,更傳說七星娘娘會抓人的小孩。因此父母常會將八字輕的孩子送給七星娘娘做乾兒子、乾女兒,為的就是希望七星娘娘可以放過自己的小孩。

客家人祭祀七星娘時需準備古幣、鎖牌、銀牌,串上紅絨線為「絭」,以及一張印的「七星娘圖」,以香爐壓住。為子女求七星娘絭(ㄐㄩㄢˋ)的父母須手持杯筊,口唸:「紅(白)花枝某姓某名,身體欠安,容易驚嚇,現在要作妳的契子,帶妳的鎖,以後若有遇到,就不要隨便摸他,如蒙允許,請賜一杯筊」。擲筊擲至七星娘允許給予「聖杯」為止。

資料來源:轉大人─臺灣民間信仰中的七娘媽廟
資料來源:轉大人─臺灣民間信仰中的七娘媽廟
按照傳統信仰,每一個孩子在十六歲前均受到七娘媽的庇佑。因此嬰兒出生滿周歲前,媽媽或祖母都會將小孩抱到寺廟去祈願。只要七娘媽答應便會馬上收作乾兒子、乾女兒。準備的東西和客家七星娘信仰並無二異:古幣、鎖牌、銀牌,並串上紅絲棉線為項圈,綁在小孩的脖子上,此為「掛誌」。而這個紅絲棉線項圈要戴著直到小孩滿十六歲那一天,這就是常常聽到的要讓小孩「好搖飼」。

資料來源:市長林佳龍為孩童戴絭祈求平安成長
資料來源:市長林佳龍為孩童戴絭祈求平安成長
而這些認七娘媽為乾媽的小孩,在每年農曆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這天傍晚,就必須在門口準備供桌,並準備糖粿、圓仔花、雞冠花、茉莉花、樹蘭、胭脂、白粉、雞酒、油飯、牲禮、圓鏡來祭祀七娘媽。除此之外,比較特別的是還需準備一座紙紮的「七娘媽亭」,同時把銅錢換上新的紅絲棉線,這就是「換誌」。

資料來源:七娘媽亭(紙製)
資料來源:七娘媽亭(紙製)
在連橫的《台灣通史》裏有相關的記載:「 富厚之家,子女達十六歲者,糊一紙亭,祀織女,刑牲設醴,以祝成人,親友賀之。」此記載的即為在每年七夕若家中有孩子滿十六歲,需準備粽類、麵線,待祭拜完後,燒金紙、經衣,再由雙親捧著七娘媽亭,站在神桌前,則年滿十六歲的子女由亭下穿過,男孩起身後須往左再穿三圈,稱「出鳥母宮」,女孩則往右再穿三圈,表示「出婆媽」。此儀式代表孩子在七娘媽的庇護下已經平安順利長大成人了。最後再將七娘媽亭投入火中,奉獻給七娘媽。女孩還可以把胭脂、白粉一半丟至屋頂,一半留下自用,據說這麼做會讓女孩長得跟織女一樣漂亮喔!

資料來源:做十六歲成年禮 賴市長為青少年送上祝福
資料來源:做十六歲成年禮 賴市長為青少年送上祝福
你是否也是七娘媽保護長大的孩子呢?不管有沒有「拜契」,相信母愛滿滿的七娘媽都有默默庇佑和守護每一個孩子長大。原來,每對辛苦的父母背後都有一個七娘媽啊~

資料來源(點擊文章名稱有傳送門唷!):

七月初七七星娘娘千秋
七娘媽-仙佛由來
臺灣大百科全書-七娘媽
轉大人-台灣民間信仰中的七娘媽廟

封面照片來源(點擊文章名稱有傳送門唷!):

2012安平做十六歲成年禮

七仙女
七仙姊
七仙姑
七娘媽
七娘媽亭
七星娘
七星娘娘
做十六歲
天仙娘娘
拜契

織女星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