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8保庇手冊-要不要考慮來一支紙紮的呢!

Ellen

iPhone8保庇手冊
iPhone8保庇手冊
iPhone8即將上市,果粉們人人都想入手一支,求爺爺告奶奶千方百計就想得到iPhone8,向好友取暖抱怨竟然得到一句:「想要啊,我燒給你…」(眨眼甜笑)
紙紮人
紙紮人
紙紮,總讓人聯想到喪事,但事實上並不是只有喪事才會使用到紙紮。或者讓我們換一個名稱,糊紙,就可以更全面的看待這項古老的技藝。無論紅白喜喪都會用糊紙(紙紮),例如現在正值農曆七月,各個宮廟普渡都會擺上大士爺盯場,在農曆七月鬼門關的最後一天再火化送神。同樣的其他醮典儀式也會使用糊紙神像,儀式結束後一同火化,表示將神請回這次的活動就此落幕。另外我們在廟會常見舞龍舞獅的獅頭龍頭也是用紙糊的,不同的是先以泥塑打底,再用紙和紗布層層黏貼,風乾之後除去泥塑底座,再以竹篾固定,最後才是上色彩繪裝飾。所以糊紙依照不同需求花費的工序也不同,正因為如此耗費時間人工,也和其他傳統產業一樣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獅子
獅子
糊紙(紙紮)使用的技術主要是紮縛與糊貼,製作過程除了整理竹材使用道具,裝飾使用剪刀剪花之外,全程都靠師傅徒手完成。且因為最後要火化,也不會再使用釘子等工具,比起其他工藝更考驗師傅的功夫。現代與傳統差異較大是在於裝飾素材的使用,傳統裝飾以紙花為主,現代則使用塑膠、布等材料,使得外觀看來更加華麗鮮艷。加上科技進步網路充斥著各項良莠不齊的糊紙(紙紮)產品。表示人們對於糊紙(紙紮)祭品仍有需求,但過度追求CP值,造成產業無法達到供需平衡。轉型勢在必行,所以年輕一代積極推廣糊紙(紙紮)工藝,開設工作坊、與各種產業合作,用藝術創作的角度為糊紙(紙紮)技藝找走出一條活路。

兵馬俑
兵馬俑
關於糊紙(紙紮)的習俗在清代就有紀錄,清道光、咸豐年間台灣學訓導劉家謀的詩集《海音詩》中就描寫民眾喪禮燒紙厝:「搆屋空糜十萬錢,化為灰燼亦堪憐!飄流多少加鴒仔,何處棲身覓一廛?」至於糊紙(紙紮)的由來有幾個說法,一是從古代陪葬品的「俑」轉化而來,在唐代改用紙張取代陶器。一是普遍流傳於台灣糊紙(紙紮)業,相傳唐太宗遊地府時看到有些鬼魂可以住舒適寬敞的樓房,但許多無人供奉的孤魂野鬼卻沒地方住也沒錢用。唐太宗回來之後,就推廣人死後建造「靈厝」火化陪葬,讓已故親人能在彼世安居,這個習俗就此流傳到今天。

有人說喪禮是做給活人的,逝者已矣,什麼都不知道。無論已逝的故人是否知道,與其等到永遠都見不到才努力表示,何不趁著還在的時候表達情意來的更好不是嗎。所以那個iPhone8…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