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獅頭大學問!別再說獅頭都一樣了

黃彥昇

資料來源:windmoon
資料來源:windmoon
(文/連宜方 客家和泰雅混血、熱愛旅行的民俗文化見習生)從小到大你一定親眼看過「舞獅」(或稱「弄獅」),廟會、表演、店家開幕等活動都可以看到舞獅助慶。舞獅在東亞各個國家都有,從日本、韓國到越南、琉球都看得到舞獅的表演,但所在地的不同,獅子的樣貌、型態也會有所不同。↓ 日本獅子舞 ↓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 韓國北青舞獅 ↓

在中國的歷史洪流中,「獅子」一直都和「龍」、「麒麟」一樣是個「傳說」,在中國本土並沒有見過真實的獅子。直到東漢,天竺(現在的印度)、獅子國(現在的斯里蘭卡)的外使進貢真的獅子到中國,才真正完整了中國一直以來對獅子的想像。

資料來源:《西番貢獅圖》
資料來源:《西番貢獅圖》
但「舞獅」是一直到之後的北魏時期(西元386-534年)才出現,北魏楊衒之所寫的《洛陽伽藍記》中有記載,洛陽長秋寺的佛像出遊時,隊伍前方有象徵避邪的「師子」領路,為後方的雜耍特技團、佛教儀隊開路,這就是獅子表演的最初記載。(看描述好像有點像我們的遶境?)

資料來源:信西入道古楽図(舞図) 日本古来の鹿舞と獅子舞
資料來源:信西入道古楽図(舞図) 日本古来の鹿舞と獅子舞
而對舞獅最清楚也最早的記載是到了北周武帝時期(西元543-578年)的《太平樂》,又稱為「五方師子舞」。《舊唐書》的三十三卷中有詳細的記載,人們會用獸毛編織成獅子的模樣,然後藏在其中模仿獅子的神態,同時,旁邊還會有兩個人「持繩秉拂」逗弄獅子,這些道具、動作與逗弄者(應該就是我們看到的大頭佛),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舞獅表演的最初完整型態。

資料來源:明報網站
資料來源:明報網站
目前華人舞獅主要分為「北獅」和「南獅」兩種,北獅流行於中國長江以北,南獅則流行於華南、東南亞等地,也就是俗稱的「廣東獅」。另外比較常見的還有「閩民系獅」,閩民系獅又稱「閉口獅」,流行於中國福建沿海一帶、台灣等地。

台灣舞獅也分為北部獅和南部獅,北部獅的特色為嘴巴開很大,且開閉自如,因為嘴巴是竹篩做成的,又稱「竹敢仔獅」或「金獅」。

資料來源:【台北】群獅匯演@霞海城隍廟
資料來源:【台北】群獅匯演@霞海城隍廟
南部獅俗稱「雞籠獅」、「弄獅」,獅頭一體成形,嘴巴是固定的,且因南部獅造型與古代農村飼雞的竹籠非常相似, 所以才又稱為「雞籠獅」。

資料來源:弄獅從舞到製不假他人之手。小學生的舞獅教練
資料來源:弄獅從舞到製不假他人之手。小學生的舞獅教練
台灣舞獅還有一大特色-台灣客家獅,客家獅的獅頭呈現方盒狀,嘴巴可以自由開合。因為嘴巴是四方型的木盒狀,因此又被稱為「盒仔獅」、「客仔獅」。

資料來源:醒獅文化
資料來源:醒獅文化
近幾年外表鮮豔的廣東獅也逐漸改寫台灣舞獅的發展,現在許多台灣舞獅改良廣東獅的外型,就連步法也汲取廣東獅的舞法。雖然有人質疑這樣對台灣舞獅文化有其劣勢,但若將這樣的發展趨勢視為一種文化的融合,且在保有台灣舞獅文化特色的基礎下,對於推動台灣獅藝應該也能是種正面影響。

台灣的獅藝文化,不管流派、不管獅種,都需要更多有熱情的新血注入!

資料參考(多看多保庇喔!):

舞獅-維基百科
舞獅的由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