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媽同奉大和解 基隆慶安宮

基隆慶安宮,主祀媽祖,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圖/林書竹攝)
基隆慶安宮,主祀媽祖,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圖/林書竹攝)

Ellen

一走出車站,海港獨有的鹹濕迎面而來,位於台灣頭的基隆港,是先民來到台灣的第一站,也是對外通商貿易的首選。基隆廟口夜市,是觀光客認識基隆的第一站,跨越旭川河的另一端,還有守護基隆百年以上的媽祖,基隆慶安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要問基隆人媽祖廟怎麼走,大家肯定會熱心地為你指路。清乾隆45年(西元1780年)漳州移民帶著媽祖來到牛稠港虎仔山建廟奉祀,隨著信眾愈來愈多,小小廟宇無法容納大量信眾。清嘉慶20年(西元1815年)信徒何士蘭捐出位於旭川河之西的地蓋廟,就是現在慶安宮所在的位置。

彰泉械鬥的慘烈,從歷史課本,以及各地中元普度的興盛可想而知。但是以音樂藝文團體為主的拼鬥,主戰場就是在人稱雨都的基隆。北管西皮福祿之爭,以旭川河為界。河東以西皮派得意堂為首,奠濟宮為其根據地;河西以福祿派聚樂社為主,媽祖廟(慶安宮)為大本營。想跨越河界就要有必死的決心,當時雙方互不往來猶如世仇,膽敢越界就等著收屍。

這樣的戰爭持續近百年,眼看再鬥下去恐怕基隆就會沒有人了,雙方的頭人為此坐下來好好商討,最終以中元普度為契機,讓大家以血緣打破地緣的姓氏輪普,並提出陣頭代替拳頭的方案,使彰泉雙方得以放下仇恨,不再視對方為死敵。

每年雞籠中元祭必看之一的迎斗燈,就是由慶安宮主辦。斗燈象徵的是姓氏全體成員的血緣與性命,因此是相當重要的儀式。輪值主普的15姓姓氏斗燈會全部都迎至慶安宮,並依照輪值順序擺放。今年主普姓氏擺中間,去年輪值姓氏擺最右邊,明年輪值姓氏擺最左邊。所以只要去慶安宮看斗燈就會知道,明年輪到誰。

基隆慶安宮除了原有的湄洲媽祖之外,2004年信眾至泉州迎請泉州媽祖,隔年再到漳州迎請漳州媽祖,形成三媽同奉的難得現象,也象徵過去彰泉械鬥的和解。

來基隆除了吃小吃,別忘了到廟裡走走,祈求神明保佑,同時也聽聽先民開墾留下的故事,讓我們更加認識雨都基隆的點點滴滴。

基隆
媽祖
彰泉械鬥
慶安宮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