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官帽的土地公 白沙坑文德宮「當境老爺」

頭戴官帽的「當境老爺」。(圖/NOWnews資料圖)
頭戴官帽的「當境老爺」。(圖/NOWnews資料圖)

黃彥昇

土地公是台灣最常見到的神明,一個區域可能沒有大廟,但一定能看到土地公廟,祂就像神界的里長伯,管理一地的大小事務,今天要介紹白沙坑文德宮的土地公特別不一樣,是台灣少數戴官帽的土地公,是什麼原因呢?
頭戴官帽的「當境老爺」。(圖/NOWnews資料圖)
頭戴官帽的「當境老爺」。(圖/NOWnews資料圖)
土地公也稱福德正神,除了神界里長伯的職務之外,也被賦予財神的神格,一般常見的土地公造型大多是一手持杖、一手捧元寶,慈眉善目的老人家,不少信徒會以親切的「伯公」來稱呼祂,由此可見土地公與信眾的親切程度猶如家中長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彰化縣花壇鄉白沙坑有一間文德宮,主祀的土地公有著「當境老爺」的稱號,外型上頭戴官帽,傳說受皇帝敕封「與翰林同格」,也因此「當境老爺」出巡時有「欽點翰林院」、「賜進士出身」的執事牌開道,可說是土地公中極為罕見的例子。

白沙坑文德宮建廟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1)之後,時任彰化知縣的胡邦翰在上任之時從中國東南沿海地須招募壯丁來台開墾,其中有一位來自泉州晉江縣蚶江人李朝魁,帶著原鄉的土地公香火到白沙坑開墾,之後建立的小廟就是現在的文德宮。

翰林學士是封建時代科舉制度下的產物,明、清兩代的翰林學士產生極為嚴格,需經過重重的考試,從秀才、舉人、貢士層層篩選,能考上進士的都是頂尖人才。當科進士產生後須再參加多次考試,最優秀的那一批進士才能入選翰林院,成為翰林學士,是人才中的人才,清朝一代台灣籍的翰林學士也僅有三人,文德宮的「當境老爺」就與其中一位翰林學士曾維楨有關。

曾維楨出生於彰化縣白沙坑堡,嘉慶二十三年中舉人,道光六年中進士,並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是清朝治理台灣以來第一位翰林學士,因而有「開台翰林」的美譽。咸豐年間,曾維楨出資修建文德宮,傳說也由此而來。

民間傳說記載曾維楨上京應試並被選為翰林學士之後,參加由皇帝主持的御前殿試,皇帝隱約覺得曾維楨的背後有一位白髮老翁,忽隱忽現,便問道:「曾卿背後所立何人?」曾維楨答道:「臣未帶人上殿,僅有隨身攜帶家鄉土地神香火,祈求考途平安。」皇帝認為是土地神顯靈,就敕封土地神「與翰林同格」,賜烏紗帽一頂,由曾維楨代領,這也是今日「當境老爺」外型易於他處之故。

「當境老爺」的神威不僅於此,同治年間爆發戴潮春起義隨即攻破彰化縣城,許多人都逃進白沙坑堡,戴潮春部將兵分三路欲攻下白沙坑堡,堡內兵勇奮力作戰,堡內堅如鐵桶,無隙可擊。戴潮春兵馬再圍攻數日,忽然兵營內出現許多毒蛇,騷擾不安,戴潮春兵馬才退回彰化縣城。

居民都認為這場戰役能獲勝是「當境老爺」顯靈,事後由台灣鎮總兵曾玉明上奏皇帝,因而皇帝御賜匾額一面,以彰顯「當境老爺」之功,這段故事在不少清代台灣文人的筆記中多有記載。

資料參考

〈土地神中的翰林,記白沙坑「當境老爺」〉,林文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