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神豬爭議:動保觀念衝撞傳統習俗 是否有解?

黃彥昇

神豬可以說是台灣民間信仰中常見的獻神方式,但多年以來,民俗界與動保團體數次交鋒,總是你說你的、我說我的,找不出一個接觸點。面對傳統習俗與新觀念的衝擊,我們應該怎麼看待?
獻神用的神豬。(圖/記者黃彥昇攝)
獻神用的神豬。(圖/記者黃彥昇攝)
這一次賽神豬再度成為爭議點的起因,是已被列為重要民俗文化資產的褒忠亭義民節祭典,在這個祭典中有一項「神豬大賽」,在「重要民俗文化資產導覽系統」的網站中直接說這是整個活動的「最高潮」。與此同時,「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臉書專頁也持續記載了一隻神豬「阿義」受到灌食直到被獻祭過程,讓這個問題再度被點燃。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褒忠亭是建廟歷史超過兩百年的老廟,用以祭祀在林爽文事件中喪生的粵籍移民,尊稱主神為義民爺,是客家文化信仰的重鎮,每年除了春秋兩祭外,最重要的祭典就是農曆七月的中元祭。在中元祭中以大豬獻祭的習慣不知從何而起,至少在日治時期的1920年代就已經存在了。但早期的牲禮獻祭模式與現在不太相同,以往強調的是數量,後來才逐漸轉型成大豬的重量至上。

這些準備被獻祭的大豬因為受到不人道的方式餵食,因而引起爭議,但輿論經過傳播媒體的轉換後常常會有失真的情形,容易讓除了爭論兩方以外的第三方誤以為是「保存傳統」與「禁止神豬比賽」兩種意識形態之爭,但若仔細觀察一下雙方論點,其實反對方提出的是「終止神豬重量比賽祭祀」。

簡單來說,陳情方將重點放在大豬受到的不人道待遇之上,洋洋灑灑列出四個神豬受到的虐待情形,並以德國、西班牙、俄羅斯、韓國等四個國家的案例希望能獲取更多人的認同。(關於這個論述,請參見「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網站。)

反對方的立場固然清晰明白,但比賽的主辦單位是否有必要全盤接受,這是有疑慮的。一個族群傳承已久的文化,能否因此全面消失?當然反對方提出了許多替代方案,但這些方案卻失去了原本「牲禮謝神」的本意。

是的,比賽的源頭是各個庄頭輪流感謝神明保佑,因為很多年才會輪到一次,所以每個庄頭都會努力的將自己負責的大豬養肥養壯。然而也就是這種互相比賽的心態,造成今日神豬以重量為勝負的風氣,所以才會有神豬受到不人道待遇。

遇到這種問題,公權力的介入是必然的,問題是該怎麼介入,從何下手?全面禁止當然是不可能的,在無法禁止的情況下,最好的方式就是由公家機關召集主辦方與參賽方,共同制訂一套完善的比賽評分規定,在這套評分規定中訂出除了重量以外的計分方式,例如豬的健康、精神狀態、餵食方式、到最後的人道宰殺,甚至要明訂出違反以上這些餵養方式會面臨的罰則。

神豬的本意是用以謝神,並藉由分福肉將福氣分給他人,比賽獲獎與否並非首要。正反雙方應該要好好地坐下來溝通,並非藉由傳播媒體互相指責,畢竟這是一項傳承已久的習俗,不能三言兩語將之打為陋習,若無法妥善溝通,到最後只會變成二分法下的意識形態之爭。

相信那些將神豬肉分出去的比賽方式想將福氣分給他人,而非將神豬的恐懼分出去,如果比賽無法禁止,不如就由政府單位做裁判,訂出一套符合最初「神豬獻神」精神的規範,將比賽轉為培育出健康、衛生的豬隻的比賽,回到最初也最原始的感動。(編輯:黃彥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