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一點就能存更多錢?小資女的兩大理財誤區!

 ▲一味節省,只會辜負生活。(圖/Shutterstock)
▲一味節省,只會辜負生活。(圖/Shutterstock)

姊妹淘

理財等於節約,勤儉是最大的美德?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理財不等於節約


「我才不要理財,賺錢那麼累,還不是為了能開開心心地花。」不少「月光」族女孩這樣說。


在這些消費至上的女孩的觀念中,理財等於節約,理財會失去花錢的樂趣,甚至降低生活品質,不能買名牌,不能去餐廳吃飯,不能出去玩。這種對理財的看法是不正確的。


年輕的白領女性中,很多人收入不低,但是她們的消費領域也極其廣泛,除了吃住費用,還要買化妝品、新衣服,以及參加各種花費不菲的娛樂活動。如果再有個愛好,那又是一筆不小的花費。


這樣一來,不僅可能薪資「月光」,估計還得超前消費、負債消費。


與此相反的是抱持另一種生活態度的女性,她們認為節約是最大的美德,只要少花錢,就是在理財。她們不看重生活品質,希望積攢下更多的財富,卻不能讓金錢產生更大的價值。


其實,這兩種對金錢的態度都犯了同一個錯誤:認為理財等於節約。


誠然,節約是個美德。對毫無消費規劃、缺乏理財觀念的女孩來說,節儉是她們必修的一課,但是理財絕不只是節約這麼簡單。


19世紀的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在《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中寫道:「年收入20鎊,年支出19鎊19先令6便士,結局是幸福;年收入20鎊,年支出20鎊6便士,結局是痛苦。」


幸福程度與消費結構直接相關。消費結構合理,消費會產生積極的效益,獲得的幸福程度就高。反之,獲得的幸福程度就低。


我們常說理財就是理生活,當你的財務狀況一片混亂時,相信你的生活也不會太有條理。理財是讓你把整個工作生活安排合理,既活在當下,又籌謀未來。


一味節省辜負生活


中國人最喜歡給女人的一句讚美是:勤儉持家。


大概是因為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物質生活都不算富裕,必須省吃儉用,不浪費每一分錢、每一粒糧食,才能照顧一家人的溫飽。因此,傳統觀念裡,好媳婦就得精打細算過日子,也有人管這叫「會過」。


但是在現在,物質生活水準已經有了極大的提升,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愈來愈高,更多人追求的不再是溫飽,而是讓生活更加豐富精采。如今節約和會過日子還能畫等號嗎?恐怕未必。


人們擺脫了過去的困窘模樣,吃飽穿暖不再是我們生活的主要追求,節約也不再是個單純的褒義詞了。


在經濟條件尚可、後續現金流充足的情況下,一味地節省勤儉甚至節衣縮食,降低生活品質,把本該自在從容的日子,過得緊巴巴苦哈哈,其實是對自己的壓榨。


真正的會過日子,是把窮日子過富。而這個「富」,應該包含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物質上要充裕,精神上也得豐盛才行。


一個會生活的女人,會把生活安排得妥貼,既不鋪張浪費,也懂得在平淡的生活裡增加情趣和儀式感,讓日子過得豐富而有趣味。


會過日子跟省錢並無太多直接的關係。會過日子的女人知道如何在該省錢時省錢,也知道有所取捨,懂得省錢應該有原則。


該省的錢滴水不漏地省下來,但絕對不能省健康,省快樂,省一家人團聚等這些隱形涉及家人幸福感的金錢。


不該省的錢大大方方花出去,花在提高家人生活品質,為家人帶來快樂、健康和幸福感的地方,比如旅行和閱讀。


有些女人雖然家庭條件並不富裕,卻可以把生活過得有聲有色。因為她懂得在有限的物質條件下,用心去經營生活。


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地把生活打理得有品質、有情調、有意思,才是真的會過日子


財商高的女人更幸福


這個嶄新的時代,給所有人的財商都帶來了挑戰,同時也為人們財商的提升創造了空間。那些有智慧、有著強烈敏銳度和超強規劃能力的女人,她們注定會變有錢,過上想要的生活。


別的女人在為了男神要死要活的時候,她們白天在職場奮力打拚,晚上抓緊時間學習,提升自己。


別的女人在月薪3000元卻負債購買3萬元的包時,她們在學習理財知識,買股票看基金,默念並實踐「女人一定要有錢」的信條。


後來,前一種女人還在過著重覆的日子,或者尋求一個男人成為她們的錢包和供養者,後一種女人卻可以不靠父母、不靠男人,靠自己買得起房子,開得起好車。


賺錢很苦,學習更苦,很少有人願意吃完這些苦,她們只要在路上一直堅持,慢慢地就把旁人甩在了後面。


現實情況是,很多女人只注重智商、情商,而忽視了財商。其實相較而言,財商才是決定一個女人生活品質的最重要因素,也決定了未來一個家庭的生活走向。一個對財富沒有規劃的女人,是很難把日子過好的。


所謂財富自由,其實是指你慢慢學會把錢花對地方,讓錢為自己生錢,讓自己過上自由自在的生活。


你知道嗎?當一位女性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買單時,她就不容易被擊倒,也更容易幸福,因為她們在談錢的時候功利,才能在談愛的時候純粹。


理財就是投資賺錢?


賺錢並非理財的全部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理財就是賺錢。


其實賺錢只是理財的其中一個結果,卻不是理財的全部含義。


可以這樣說,理財的內容非常豐富,它是一種包含風險意識、規劃意識、目標意識在內的財務綜合管理能力,甚至是人生管理能力。


舉個簡單的例子。不少初入職場的「小白」都是「月光」族,賺多賺少都存不下錢,如果你問他錢花到哪裡去了,他也是一頭霧水,等到資歷經驗都齊備,職位上升、收入大增的時候,他看人家股市賺錢眼饞,把所有家當拿去炒股,絲毫不給自己留下任何後路。


「小白」眼中股市是提款機,是走上人生巔峰的終極武器。殊不知,其中風險極大。


那麼不進入股市,不進行高風險投資,是否就能保證財務安全呢?事實上,一場大病或是一次失業,都可能讓資金能力不差的中產階級一夜返貧,近幾年類似的悲劇可以說在輪番上演。


由此可見,風險意識和規劃意識是多麼重要,不知股市為何物就盲目進場,跟兩手空空就衝進硝煙彌漫的戰場廝殺一樣,說好聽點,叫無知者無畏,說直白點,這就是直接送死。


真正的理財不是讓你一夜暴富,而是利用時間槓桿,細水長流,獲得穩定豐厚的回報。


別只盯著鑰匙孔看


李笑來曾經提出過一個「萬能鑰匙」的概念。意思是,當你遇到一扇鎖著的門時,你應該去哪裡找鑰匙?顯然不應該只盯著鎖頭看。


同理,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要做的不是盯著問題看,因為答案像鑰匙一樣,這個時候肯定沒在鑰匙孔裡插著,一定是在別的什麼地方。所以,當我們嘗試解決問題的時候,只盯著問題看,盯著問題想,盯著問題找解決方案,通常會以失敗告終。


賺錢這件事其實是一樣的。


有人說,你追錢,追不上錢,錢追你,你跑不掉。別人以為理財就是賺錢,然後就只盯著錢看,事實上,解決方案一定在其他地方。我認為,這個地方是能力,更是認知。


總盯著錢的人,通常賺不到錢;真正賺到錢的人,通常都會把注意力放到自身能力的提高和認知的疊代上,這才是理財的深意。


把財理好最重要的不是盯著錢看,而是盯著創造財富的能力及掌控好財富的認知這兩大技能。


理財是認知和能力的變現


我們再來設想一個熟悉的場景,你早晨上班出門,碰見了隔壁李阿姨,她剛去菜市場買完菜回來,跟你嘮叨一會兒要去銀行,上次買的50萬元的理財產品今天到期,想趁早取出來。這家銀行的理財收益只有4.5%,李阿姨不滿意,知道你在金融機構工作,就問你,有什麼利率更高的理財產品。不等你推薦,李阿姨自己碎唸著,別人跟我說買基金不錯,現在大盤3000 點出頭,未來應該能賺錢。但她又很擔心,畢竟是自己的養老錢,擔不得風險。你剛想勸她,她自己又興沖沖地說,買基金倒不如去買朋友推薦的民間借貸項目,收益高,又有熟人擔保,安全。


這位上年紀的阿姨,並不缺消息來源,但是她在認知層面出現了偏差。首先,風險承受能力較低,任何市場的波動都可能讓她心態崩塌,割肉出局,用這種心態去買基金,十有八九是要虧錢的。其次,風險承受能力低,卻因為對賺錢的盲目追求、對風險的認知不足,很可能最終進入「熟人」推薦的民間借貸項目。因為在她的觀念中,熟人可靠,市場不可靠。在更深層次的認知裡,她認為事物的發展應該是直線上升,而不是波動上升的。


你一方面為李阿姨擔著心,另一方面老家的叔叔來了電話,鄉下的消息來源不多,在金融行業工作的你,成了家鄉有頭有臉、有知識有文化的代表,親友們都愛跟你諮詢關於錢的事情。叔叔這次是「報喜」的,上次投了幾萬元到股市試水溫,幾個月就賺了一倍。叔叔很高興,認為自己有炒股的「天分」,幾個月也把股市「看明白」了,分析起來頭頭是道。這次他要「大幹一場」,把家中全部積蓄60萬元全投入進去,年底要資產翻倍,到城裡買大房子。


你心中一驚,嚴肅地說:「叔叔,不要。」他卻覺得你耽誤他賺錢,本想請你推薦幾支「牛股」,這下憤憤然掛了電話。


叔叔把股市當成了改變家庭命運的神器,把運氣和時機誤認為是自己的能力。他對風險的認識不足,對財務的規劃能力不夠,除了股市,沒有更多的投資管道,心中又對理財的「賺錢」功能過於樂觀,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


你對著電話嘆口氣,趕緊致電父親,請他千萬勸叔叔慎重。


馬雲曾經說,任何一次機會的到來,都必將經過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 」和「來不及」。


投資即決策,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擲出籌碼,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做平衡。因此,對自己的認知能力要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盡量不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決策。


同時,還要不斷學習,拓展知識邊界,提升認知能力,從而在理財投資的領域,做出勝算更高的決策。


文/亭主


本文出自《我的財富自由手冊》寶鼎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