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渣男分手時,如何處理他的「失落」?

 ▲正常人都會因為失去而鋌而走險,何況人格違常者?(圖/Shutterstock)
▲正常人都會因為失去而鋌而走險,何況人格違常者?(圖/Shutterstock)

姊妹淘

人類,非常痛恨「失去」。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以發生在二○一四年相當驚悚的社會事件「台大宅王殺人事件」為例。張男那時明明已經與女友協議分手,但仍闖入被害人住處,留下情趣用品、膠帶、自慰後的衛生紙,最後還在被害人上班途中,意圖談判復合不成,而殺了被害人四十七刀致死,還當街將被害人內褲脫下,親吻下體並抱屍痛哭。

依據當時的新聞報導,張男在考上師大附中資優班後,轉往建國中學就讀,之後就讀台大,畢業後在會計師事務所擔任擁有相當社會地位和報酬的工作,不過,張男交往過的三任女友都是從網路上認識。至於「台大宅王」的稱號,是張男在大學時參加「台大我最宅」電玩比賽奪冠而來的。

***

在張男和被害女性的交往過程中,雖然「每逢假期幾乎都會出遊」、「六個月花費共約新台幣五十萬元」,但被害女性發現張男個性容易暴躁,更不時翻閱女方手機通聯、筆記本,從發票地點、金額、時間點推算其行蹤,甚至在女方記事本上發現有個K註記,就認為女方在感情上對其不忠,另有其他交往中的男性友人。

從這樣的新聞實例,再對照歌曲對「恐怖情人」的生動描寫,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最終會動用到暴力的男性的問題。

一、強烈的占有欲和面對分手所連帶產生之「失落」的難以忍受。

二、對於他人狀態同理能力的欠缺與自我中心。

三、挫折應對能力的匱乏,變成除了訴諸暴力之外,完全找不到可能的解決出口和辦法。

人們強烈高估「失去」的東西

為什麼「失落」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我們人類心理有一種相當特殊的現象,叫做「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這在二○一七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的著作中,時常被提起。

簡單地講,就是「即使在客觀標準下價值完全相同,但人們會強烈地高估『失去』的東西,而低估『獲取』的東西」。人類,非常痛恨「失去」。

相關的研究之一是,測量一般大學生對於「千分之一的必死機率」,到底會如何評價。

其中一組是讓大學生設想:「他們『已經』在某個必死機率千分之一的疫情中,這時,剛好有一個解藥,保證無副作用、完全治癒。你會願意出多少價錢,確保自己有這個解藥?」

但另一組的問題則是:「政府要做一個實驗,這個實驗的必死機率是千分之一。請問要給你多少錢,你會願意冒險參加這個實驗?」

沒想到,兩組出來的結果天差地遠。

已經身處險境之中,要「買藥」來逃避千分之一死神」的那一組,平均出的價格是兩千美元。但另外一組,平均覺得合理的價格是五十萬美元,甚至還有很多人表示「出再多,我也不參加」。

***

另外一個類似的研究,甚至直接用功能性磁震造影,觀看人類的大腦在做決定時如何運作,結果也非常類似。

兩組大學生都被告知「來參加研究,讓我們照一下大腦,就給你五百元」,但等到他們參加之後,一組告訴他們:「我們要剝奪你三百元,或者,你要去賭一把,勝率只有五分之二。你要接受被拿走錢,還是去賭?」

但另外一組則是:「不好意思,你現在實際能擁有的,是兩百元,你可以拿著走人,或者有一個五分之二勝率的賭局,輸了一文也無,贏了,可以拿到五百元。」

結果與前一個實驗類似,被提醒「我要拿走你的錢」的那一組,幾乎全都選擇「我要冒險賭它一把」;但另一組被告知「你還擁有兩百元,不用冒失去一切的風險」的那一組,則全部選了拿錢走人。

正常人都會因為失去而鋌而走險,何況人格違常者

我們在旁邊看著的局外人,可以很清楚看出,兩個實驗裡,兩組人的「現實」問題是完全一樣的。前一個實驗要面對的,是「你願意花多少錢,去應對千分之一的死亡風險?」,後一個實驗要面對的,是「五百元變兩百元,你要做什麼選擇?」。

但只要兩個實驗裡,當事人都聚焦在「我本來可以擁有,但我現在正要失去」的時候,他們都明顯地痛恨任何「失去」的感覺,也都會願意為了那份失去,而選擇「鋌而走險」。

這些研究的對象都是正常人,都已經是如此了,我們也就不難想像人格偏執的渣男、自我中心的渣男,為何會出現〈恐怖情人〉歌詞所描述的那些「你要離開我,我就不惜一切代價和你同歸於盡」的行為了。

***

千萬別低估「失落」所產生的效果。

我們在臨床實務上,處理過數以百計的家暴怨偶。當我們面對將妻子埋怨得一無是處的丈夫,對他們說「既然你這麼討厭她,為什麼不答應她的離婚要求」時,幾乎沒有一個丈夫不會勃然變色、拍桌大怒。

人類對於「對方的失落」之強度的誤判和低估,常常是讓自己身陷險境的危險因素之一。

文/王俸鋼

本文出自《渣男,病態人格》寶瓶文化出版



【看更多請到博客來】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