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在臉書PO了幾句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點不在乎誰勝誰輸,只希望戰爭早點結束。兒童早日與父母團聚,婦孺們免於戰火。」

這其中的第一句,其實不是我說的。是上週日,看一部西班牙內戰電影《不確定的榮耀》(Uncertain Glory),裡面的女主角說的。

她的丈夫因為被懷疑通敵,當著她和兒女的面前,被軍人用手槍處決。這位不幸的寡婦,用盡手腕和計謀,想盡辦法,在動蕩的戰爭中,保全財產和子女的生命,卑微地倖存下來。

結果,一位很有名氣的作家臉友,上來留言道:

「已經200萬人流離失所,你還不在乎隨勝誰輸,這就是對侵略者的鼓勵!」

顯然,作家朋友雖然沒有直言,但還是用二分法,把我歸類成侵略者和邪惡者的一方。他不允許有人,可以站在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功利的現實主義的角度,和中庸的立場看問題。

「已經200萬人流離失所,你還不在乎隨勝誰輸?」站在這樣道德製高點的質疑,實在讓人啞口無言。但是,我還是覺得,有些話是可以說的。我們就回到歷史上的宋朝一下。

宋代的皇帝,後世比較有名的,是靠陳橋兵變,創立宋朝的宋太祖,和最後的亡國之君宋徽宗。不過在中間的那個宋真宗,尤其值得處於兵凶戰危之際的人們多關注一下。以前,大家只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是這位皇帝作的詞。而忽略了他,在處理外交和創造和平,富民強國方面的能力。

宋真宗上位之後不久,就爆發了一場戰爭。公元1004年,北方的契丹、遼國開始南侵。本來有人建議他南逃,但宰相寇準說絕不能跑,不能搞未戰先忘。然後建議宋真宗往北渡過黃河,御駕親征去抵擋遼國,結果後來竟然完勝。

公元1005年的1月份,宋遼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不過,對戰勝一方的宋朝來說,合約的內容完全可說是,「骯髒的妥協」和「喪權辱國」。

澶淵之盟的停戰協議中,一,宋遼兩國約定為兄弟之國,維繫和平;二,宋朝每年要給遼國歲幣30萬,其中十萬是銀錢,二十萬是絹。

戰勝者向戰敗者賠款,看起來很離奇,我的那位作家朋友,如果活在宋朝,一定會大加撻伐。不過,其中的奧妙頗值得後人領會。

當時的宋朝,為了抵禦北方遼國的入侵,每年要花軍費三千萬以上。現在每年只要花1%,三十萬歲幣,就能換取國家安全。雙方已經打了四十年,但是簽訂澶淵之盟之後,宋朝保持了一百年和平空間,不再有來自北方的邊患。

澶淵之盟之後,帶給宋朝三方面益處:一,和平之下,安心發展經濟,糧食多到吃不完,釀酒業盛行,天下太平盜匪消失,監獄都變空了;二,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宋朝剛建立時,國子監裡面藏的雕版(印書用的版模)只有四千塊,到宋真宗末期已經有十萬塊;三,在和平之下,宋遼間的貿易,宋朝對遼國每年的貿易順差,遠超過給他們每年30萬的歲幣。

澶淵之盟用現代的話語詮釋,就是戰勝者扮演投降主義者的角色(歲幣賠款),但最終贏得務實功利的實質勝利。

而可惜的是,1000多年前獨裁專制的王權統治者,可以實現「投降主義者的勝利」,但現在的民主制度下的民選總統,絕對做不到這一點。因為學習宋真宗那樣,搞勝利者的妥協藝術,不是被視為賣國者,就是早早被選票淘汰了,根本沒機會當上總統。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opinion@now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