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湧反中浪潮 印度欲吸引「撤中企業」成最大贏家

▲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區域角力近年更加白熱化,隨各國與企業有意減少對中依賴程度,印度成為下一個有望化身世界工廠的國家。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區域角力近年更加白熱化,隨各國與企業有意減少對中依賴程度,印度成為下一個有望化身世界工廠的國家。示意圖。(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楊智傑/綜合報導

印度近年來人口增長,今年已達到今年已達到14億1200萬人,相當逼近中國的14億2600萬人,也就是說比起如今的中國,印度擁有更加便宜的勞動力,且不斷成長的市場優勢。隨著中國在疫情期間的封控措施影響全球供應鏈,外界不禁重新思考這個「世界工廠」的位置是否能被印度順勢取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聯合國預測,印度明年人口可能正式超越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當中國人口紅利不再後,國家與企業紛紛將目光移到印度身上。從GDP成長率來看,印度自2021年以來復甦力道強勁,成長達8%的數據超乎市場預期;相較之下中國從新冠爆發以來就採取嚴格封控措施,多點停工封城衝擊到全球供應鏈,迫使企業思考多元化投資,避免過度依賴中國。

此外,各國政府「反中情緒」也隨地緣政治局勢逐漸升溫,包含美國建立印太經濟架構(IPEF)試圖與中國抗衡、日本撥款給日企協助將工廠搬離中國、英國限制華為5G參與軍事及核設施以及重要國家基礎建設、先前北京對一系列澳洲進口產品實施了懲罰性制裁等等,導致各國政府開始鼓勵與轉向與人口、土地面積都與中國差不多的印度合作貿易,而印度也把握機會推動「印度製造計畫」(Made in India initiative),以補助措施和大量土地來吸收撤中後的外企。

印度政府從2014年就開始推動「印度製造」這項計畫,其中涉及產業包含電子、化學、太陽能等能源化工範疇,醫藥、醫療器材、食品加工等醫藥生科範疇,以及汽車、重機械、紡織業等零件原料加工範疇,動員政府25個部門投入,預期將印度的製造業生產比例提升至GDP的25%以上。

不過外媒也指出,目前印度人口優勢「夠久了」,雖然勞力充足且薪資低廉,但印度市場不成熟的程度比起中國來說仍不足以撐起大規模製造業,再加上工廠的職災悲劇頻繁發生,弱勢地位的工人往往付出慘重的代價。根據全球產業總工會IndustriAll數據顯示,印度的製造、化工和建築業工傷死亡率最高,光是去年每個月製造業就有7例事故,一年更累積超過162人死於職災,如何改變現況才是當局把握機會,重塑與世界連結關係的首要之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