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宜蘭惡水關鍵人物 來自日本的西鄉菊次郎

▲西鄉菊次郎曾推動建造宜蘭河的堤防工程,解決長久以來的宜蘭河水患問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西鄉菊次郎曾推動建造宜蘭河的堤防工程,解決長久以來的宜蘭河水患問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國際中心謝佩蓁/綜合報導

宜蘭向來被稱為水鄉,承接著來自雪山與中央山脈的水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有兩百天是下雨的,這些豐沛的雨水滲入地底成為伏流水,使得長年容易乾旱缺水的台灣各地,就唯獨宜蘭在沒有水庫的情況下還可以不缺水,甚至形成獨特的親水文化。然而自從兩百多年前,先民移墾宜蘭以來,卻在這塊土地飽受水患之苦。原因在於貫穿宜蘭的宜蘭河,常在夏季颱風侵襲時氾濫。大量泥水淹沒農田與房舍,造成龐大的財物損失不計其數。接踵而來的傳染病,更是讓民眾陷入困頓之中。然而解決這年復一年惡夢的人,就是西鄉菊次郎。而他還是大名鼎鼎的日本明治維新英雄,西鄉隆盛之子。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鄉隆盛之子

推動民治維新的日本英雄有很多,但想必許多日本人心中最大的功臣,應該就是末代武士西鄉隆盛了吧!他不僅與勝海舟談判,和平結束了長達264年的德川幕府,順利達到無血開城之功。之後又與新政府一起主導了許多新政,居功厥偉。他因為政爭下野之後,看到日本社會隨著政治改革,造成階級的對立與矛盾日增。特別是相對剝奪感最大的下級武士,他們日益躁動的情緒,終於促使他帶領著鹿兒島的子弟兵,發動一場他自認不會成功的內戰—『西南戰爭』,他最後在懸殊的兵力對峙之下,自刎而死。民眾並不會因為他淪為叛軍而加以指責,相反的是同情他悲壯的自我犧牲,當時的明治天皇還特別恩赦,並追賜勳位。西鄉隆盛至今仍備受日本民眾的景仰。

▲西鄉隆盛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薩摩藩武士,終結了持續250年以上的江戶時代,推動了奠定近代日本基礎的明治維新。(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西鄉隆盛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薩摩藩武士,終結了持續250年以上的江戶時代,推動了奠定近代日本基礎的明治維新。(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然而西鄉隆盛早在31歲時,就曾因為受政治牽連,被流放到鹿兒島之南的奄美大島。在當時,那裡還是個盛行巫術與奴隸的蠻荒之地。西鄉隆盛竟然還能以流罪之身,協助當地進行改革。他不只深受島民愛戴,還在那邊娶了島民愛加那為「島妻」,並生下一子一女,其中長子就是菊次郎。不過島妻在當時是必須要落實隔離政策,不准帶回日本本土。西鄉被流放三年後回到老家,直到菊次郎八歲時,才將他帶回家撫養。不過當時西鄉已經再婚,而且維新後的島民也不再受身份限制,可以移居到日本本土,但是愛家那卻婉拒。因此菊次郎就被繼母撫養到12歲,以小留學生的身份到美國留學,14歲才回國。

菊次郎16歲時跟隨父親參加西南戰爭,結果被流彈打中,右膝以下截肢。敗逃途中被老僕熊吉所救,熊吉背著少主沿路躲避砲火,最後向他的叔叔西鄉從道投降,自此與父親永別。儘管菊次郎今後都必須與義肢共存,但是他並不向命運低頭。在西鄉從道的支持下,發揮了他的留學經驗,任職於美國大使館和外務省本部。1895年,日本依馬關條約接收台灣,菊次郎以台灣總督府參事官的身分赴駐台灣,之後升任台北縣廳長。1897年,就任相當於縣長職位的宜蘭第一代廳長。當時他36歲,帶著妻兒移居宜蘭,並與部屬、員工和學校校長等人,一起建造、共用八百坪的宜蘭廳長官舍,目前這個官舍已被改建為「宜蘭設治紀念館」,可供遊客自由參觀。

菊次郎在宜蘭的卓越政績

菊次郎剛來台灣時,這裡仍是個充滿瘴癘之氣,治安敗壞的之地。例如鴉片橫行、漢人之間的分類械鬥層出不窮,原住民與漢人的土地紛爭不斷,就連土匪強盜也十分猖獗。一剛開始,台灣總督們嘗試用日本本土的法律與治理方式來治理台灣,結果不但浪費公帑還大失民心,甚至有輿論覺得台灣太難管,不如以一億元賣給法國算了。直到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赴任,形況才稍微緩解。深受兒玉源太郎拔擢的民政長官-後籐新平,開始請人類學家四處考察台灣的風俗民情,並得出唯有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法,才能漸次收攏台灣民心、同化台灣。當時的菊次郎就是在後籐新平的感召之下,尊奉父親「敬天愛人」的家訓,開始著手治理宜蘭。

西鄉菊次郎的政績卓越,除了擴大耕種面積、修橋鋪路、發展樟腦產業、改善農作物的收穫,還大力推動普及教育,並且解決了治安問題。不過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整治宜蘭河。由於宜蘭河每年都會氾濫,成為治理宜蘭最重要的任務。經過他長年與總督府溝通協調,終於獲得巨額預算。1900(明治33)年4月,開始第一期的政治工程,花了一年半的時間,於1901年完成長達13.7公里的宜蘭河堤防。至此,宜蘭河終於不再氾濫,洗刷了宜蘭河的惡水之名。西鄉菊次郎直到1902年目睹第二期工程順利完工後,才離開五年多的任期,卸職返回日本。

之後菊次郎將在宜蘭的成功經驗,帶回日本。他擔任七年的京都市長,除了整治琵琶湖的疏通工程,還有號稱「京都百年大計」的上下水道工程、發電設備、道路拓寬工程,以及開通市內電車。晚年,因為腳傷復發,只好回鹿兒島養傷,並在島津家的礦山當了長達八年的館長。任內一樣秉持「敬天愛人」的家訓,改善礦工的工作環境以及提高勞工福利,並且戮力培育當地青年。例如開設夜校、興建武道館、網球場等等。1928年,因為心臟麻痺而病故,享年68歲。

對許多台灣人來說,西鄉菊次郎可能是陌生的。但是他在宜蘭的貢獻,卻深受當地人的感念。1905年,宜蘭居民在堤防附近,共同刻製了「西鄉廳憲德政碑」。1923年,這個堤防被命名為「西鄉堤防」。1945年日本戰敗後,這個石碑曾經一度遺失,直到1990年才被重新發現。經過宜蘭縣文化局的努力下,將這個石碑遷移到中山橋旁的堤防上,菊次郎的德政才得以再度被世人看見。回顧西鄉菊次郎的一生,他無論在哪裡任職,都是一位懂得為民眾設想的領導者、政治家。他用畢生卓越的政績來展現不同於父親的價值,也把「敬天愛人」的家訓具體落實在自己的生命,著實令人感佩。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