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浪浪5/訓練流浪犬到果園幫看門 增加民眾認養意願

▲公立收容所作為面對民意的前線單位,遂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記者陳建彰/攝)
▲公立收容所作為面對民意的前線單位,遂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記者陳建彰/攝)

黃禹馨/專題報導

全國各地收容所面對數以百計的收容量,在想辦法減緩狗量之餘,滿足現階段的收容所福祉也是重點任務。適逢2014年農委會推動各地方公立收容所轉型,各地得以新建,或者以改建方式革新所內空間。另外在「出所」行動上,公私合作的代養計畫以及創新性認養方式也逐步開展,同時依據各地狀況,增加醫療相關資源,以此改善「爆籠」引發的內耗情形。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建、重建收容空間 優化動物活動條件

台灣防止虐待動物協會(TSPCA)執行長姜怡如表示,收容所的設計和軟、硬體管理是一門專業的學問,而在台灣部分地區仍缺少這些觀念,即使調撥經費重建,仍無法符合動物需求。

因此有些縣市在規劃設計前,都先參考國外執行案例加以跟進,像是以往規劃犬隻活動區的設計,如今面臨狗量爆增的狀況,並無充裕人力能實現每隻狗狗都能出籠放風,因此以嘉義縣新建的動物保護園區為例,在每個籠位後方騰出一塊室外籠,讓犬隻可以自由進出,增加活動機會。

而目前台北市的中繼之家,採「三個籠位共用一塊室外10坪草皮」的設計,只要駐點人員開啟籠位閘門,犬隻就可自行到室外活動,「這樣一來不需要牽繩,也方便進行籠位清潔,必要時還能做犬隻相關訓練。」台北市動物保護處副處長翁綉雯說。

不過姜怡如也表示,「管理者對動物福利的重視,才是公立收容所能夠改善的關鍵。」以屏東縣公立犬貓中途之家為例,儘管硬體設施沒有過多改變,但是管理單位依然能落實每隻狗狗出籠放風的行動。而目前新北市也在毛寶貝幸福委員會提到,希望落實所內犬隻每周至少要放風三次的規定,不過實行成效還得根據各家所內的人力狀況。

公私合作、創新認養 提升犬隻「出所率」

另外,為了實現當初更新收容所計畫強調的,增加民眾入所參觀的意願,台北市也重新規劃參訪走道,與管理人員的工作走道分開,以增加民眾的參訪觀感。而在民眾認養方面,嘉義縣祭出附有13項優惠的「浪愛有嘉」計畫,讓近三年的認養成效大幅提升,超過950隻的認養量。

而在增進出所率的行動上,嘉義縣也提出了「終養計畫」,以一次20隻、每隻補助1萬元的形式,將狗狗委託給民間照顧。嘉義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所長林珮如補充說明,民間狗場在申請前,團隊也會到現場進行環境評估,在送養前也會完成絕育、植晶片、打狂犬病疫苗等基本工作,送養後還會定期追蹤送養狀況,確保犬隻得到應有的照顧。另外台北市也實施「浪愛滿屋」計畫,和民間業者、店家以及里辦公室合作,讓民眾可以就近接觸狗狗,增加認養機會。

此外,近年來各地也跟進以培育工作犬的形式,將狗狗送往畜牧場、果園等地,以嘉義縣為例,主要將工作犬貓送往附近縣市雲林、台南、屏東等地,同時林珮如分享,「因為我們所內的業務,都跟一些農漁牧場會有接觸,所以可以就近合作,犬隻可以到農林牧場進行看門工作。」而相較犬隻,貓咪的靈活度更高,可以協助田間捕捉老鼠的工作,因此認養率幾乎將近100%。

而台北市也參與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的「狗來富計畫」,協助犬隻經由認養、訓練後,送到中南部果園。翁綉雯表示,「目前成效大約每年10隻,儘管數量有限,但多少能舒緩一些。」她希望能以不同形式,幫助狗狗找到比收容所條件更好的收容點。

各縣市因地制宜 經費挹注醫療重點

另外,公立收容所最重要的醫療資源,也在各地不同的需求上,發展出「因地制宜」的紓緩解方,且由於公立收容所經費有限,姜怡如就建議,縣市可以成立動保基金,增加經費的使用彈性,如同台北市目前設立的「動物保護捐款專戶」,民眾可捐款協助自己救援送進收容所的動物,以此作為應急之用。

而雲林縣則是加強與在地民間單位合作。動植物防疫所第五課(動物保護課)課長陳建棠說明,「因為公立收容所無法針對單一個案持續編列醫療費用,如果有民間協會或是動物醫院有充足資源,就可以協助後續接手,以此延展每一隻狗狗的存活機率。」

在嘉義縣的部分,由於在2019年成立「緊急救援專線」,救援遭逢意外或受不當飼養的犬貓,因而增加意外重傷案件數量。林珮如解釋,「我們每年只有10萬元的醫療費,光是不到三隻的犬貓做骨科手術,10萬元就沒有了。」不過防治所根據多數所內同仁的獸醫背景成立醫療團,添購基本藥品替救援犬貓進行簡單醫治,林珮如說:「如果需要更進一步的治療,再交由我們合作的獸醫院接手。」

在動保意識逐步抬頭的情況下,公立收容所作為面對民意的前線單位,遂容易成為眾矢之的,許多負面案件頻傳,讓民眾對收容所的信心大打折扣,不過與此同時,卻也有縣市投注高額的心力與資源,希望扭轉民眾對於公立收容所的負面觀感,甚至帶動民眾入所認養動物的正向循環。

更多「跨世代浪浪安樂」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