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清零/私校面臨生存危機 兩岸學生交流受影響

▲陸生人數驟減,讓原本就面臨少子化、生源不足的私立大專院校,更是雪上加霜。(示意圖/校園特派記者陳品樺攝)
▲陸生人數驟減,讓原本就面臨少子化、生源不足的私立大專院校,更是雪上加霜。(示意圖/校園特派記者陳品樺攝)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中國政府109年暫停陸生赴台升學,僅開放原本在台陸生繼續升讀,若政策持續,大陸學位生恐在台灣校園清零。這3年受疫情與兩岸關係影響,陸生人數驟減,讓原本就面臨少子化、生源不足的私立大專院校,更是雪上加霜,除了生存危機,大學端也相當關注兩岸學生學習與交流受影響。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陸生不來 重創私校生源與財政

我國私立大專院校近年來受到少子化衝擊,本地生源不足,境外生成為重要生源,其中陸生又是數量最多的群體,這3年受疫情、兩岸關係影響,在台陸生僅剩3000多人,若以105學年巔峰時期的4萬1981人,一名陸生一年學費新台幣10萬元保守估計,私校約損失近40億元。 

實踐大學前校長陳振貴接受《NOWnews今日新聞》採訪時指出,陸生生源對私校少子化的補充很有助力,台灣在105學年面臨第一波少子化衝擊,缺額還能用陸生人數補足,看不出問題,110學年第二波重擊,沒有陸生補充生源,就出現明顯的斷崖,且整體境外生也才12萬人,陸生在峰值就佔了4萬多人,顯現陸生不來台,對私校有很大損失。

文化大學在疫情前、107學年學位陸生共423位,交換生、自費研修生有291位,111學年度僅剩學位生100位,無研修交換生。世新大學在疫情前,每學期的學位陸生近200位,交換生、自費研修生達300多位,這學期僅剩學位生90位、研修交換生為34位。陸生不來,私校每年短收上千萬元收入。

世新大學副校長李功勤表示,研修生是私校生源主力,對私校財政來說,可以彌補少子化缺口,因為私校收入75%至80%來自學生學雜費,其餘才是政府補助,與公立大學相反,所以才會特別重視這些大陸自費研修生。

升學資訊平台「大學問」網站執行長魏佳卉指出,一年10萬元僅是保守估計,通常陸生學費會比台生再貴個2至3成,且學生除了學費外,還有住宿費,以及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開銷,都會直接挹注周邊產業。她粗估105學年陸生在台貢獻的消費年產值,高達新台幣100億元,對比陸客最高峰418萬人,消費年產值新台幣2166億元,每名陸生在台平均消費至少為陸客的5倍,所帶來的長期性影響比觀光客來得深遠。

陸生驟減影響兩岸交流與教育

比起私校生存,大學端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對教育的影響,文化大學國際長陳維斌表示,陸生來台全盛時期,文化大學一個班上約有3、4名陸生,但近3年台生恐怕都沒有跟陸生接觸過的經驗,最可惜的仍是學生對兩岸的理解,陸生來台或台生赴陸交流,都能讓兩岸學生互相了解各自民生、社會、政治、文化發展的異同之處,可以相互理解、了解兩岸狀態。

另外就是陸生普遍認真向學、積極主動回答問題,能帶動校園學習風氣,台生看到陸生的求學態度,也願意試著回答問題,這樣的良性競爭、互相學習,相當可貴。

李功勤也提到,來到世新的陸生都是大陸985、211學校,也就是所謂的頂大、重點大學,這些一流學生基本功好,來台能提升私校學術能量,在學生間觸發鯰魚效應、形成良性競爭;連短期來台的交換、研修生還得互相競爭,往往是班上前幾名,才能來台交流,可說都是「尖子中的尖子」。

台灣的大學何以吸引陸生?

說到陸生為何想來台讀學位、交換。陳振貴說,對陸生來說,中國什麼地方都能去,唯有台灣需要申請,有一層神秘的面紗,因此對台灣有許多聽聞、好奇及憧憬;另外就是大陸承認台灣文憑,若無法去歐美留學,來台灣是一個好選擇,因為學費相對便宜、距離近、留美老師多、可以間接學到歐美教育及知識,再加上「同文同種」,學習沒有隔閡;另外,台灣在某些領域表現不錯,如國文、歷史、哲學能有自由解釋,半導體、IC資訊發達,很吸引文科、理工、資訊科學生。

李功勤也說,台灣師資一流,海歸博士比例高,大陸則是學生一流,但師資略差,另外就是有些陸生會把台灣當成跳板,到其他國家讀書,在大陸要申請到英美讀碩士,在校成績等要求比台灣多,透過台灣學位生名義去申請較容易,世新就有大陸學士生畢業後,去英國讀碩士,再回來讀博士的例子。 

來台灣一路從學士讀到博士的陸生H則說,來台留學在大陸其實算是小眾選擇,常見仍是香港、新加坡、英、美、加拿大等,且受疫情及中國禁令影響,這幾年對於台灣相關大學的宣傳有變少。

H說,自己小時候看過台灣偶像劇,也與台灣人相處過,被台灣小吃、台灣人的友善吸引,一直想來台灣看看,剛好父親聽了招生會後,覺得台灣師資不錯、博士比例高(當時大陸一本大學的教師博士比例低),便決定來了。實際上來了以後,覺得學術氛圍包容、多元,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