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為何會「增強又減弱」?3大原因最關鍵 碰到它命只剩半條

▲颱風是常重創台灣的天氣系統,不過為何它會出現增強又減弱的情況?其原因相當複雜。圖為2022年妮莎颱風。(圖/翻攝向日葵8號衛星)
▲颱風是常重創台灣的天氣系統,不過為何它會出現增強又減弱的情況?其原因相當複雜。圖為2022年妮莎颱風。(圖/翻攝向日葵8號衛星)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颱風從5月開始到11月都常在台灣附近海面出現,而颱風除了路徑會隨大氣環境變得詭譎難預測外,颱風的「強度」也是影響雨量、風力甚至是颱風假的一大重點,而為什麽颱風在海面上會有增強、減弱的情況發生呢?中央氣象局表示,颱風要變強,最需要的條件就是熱量和水分供應充足,且高空和低空的風速要將穩定,颱風結構才不會被破壞,因此「海溫」、「垂直風切」和影響海洋暖水層的「海水熱焓量OHC」就成為颱風強度的3大主要變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央氣象局指出,颱風生成後,若條件適合就會逐漸發展,當熱量和水分的供應充足,上升氣流會較旺盛,大量的水氣在上升後冷卻,並凝結成雲、致雨,凝結時放出的熱量則稱為「潛熱釋放」,這些潛熱可增加氣流向中心聚合與上升運動的力量,因此海溫越高、颱風就會越來越強烈。

▲(圖/向日葵8號衛星)
▲颱風生成後,若海溫較高提供足夠的熱量與水氣,颱風就會在海面上不斷增強。圖為20223年瑪娃颱風。(圖/向日葵8號衛星)
而針對颱風新聞中常見的「垂直風切」,天氣風險公師分析師吳聖宇指出,垂直風切指的是「高空跟低空的風速或角度不相同」,因為颱風是垂直高度將近十幾公里高的結構,當上下環境不一致時,颱風就可能產生傾斜,強度發展自然就會受到限制。

天氣粉專「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則說明,「海水熱焓量OHC」可視為「溫度≧26度的海洋暖水層厚度」,暖水層厚度越厚,海洋的OHC值越大,也就越有利於熱帶氣旋生成或增強,反之如果暖水層相當淺薄,大海深處的冷水位較高,那該海域就像一個冷水坑,「颱風只要踩到了沒死也剩半條命。」

▲(圖/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
▲暖水層厚度越厚,海洋的OHC值越大,颱風也就越容易增強,但若進入上方冷水坑,則強度會大大減弱。(圖/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
中央氣象局補充,會讓颱風減弱的原因還有地形破壞,當颱風登陸後,由於陸地水氣供應較缺乏,且陸地山巒起伏,摩擦作用明顯,颱風結構會被破壞,因此每當颱風登陸菲律賓、台灣、日本等海島地區時,它的威力都會大減,穿過陸地再回到海上後,由於水氣供應增加,有時颱風的威力又會再度增強。

此外,目前中央氣象局針對颱風強度的劃分,是以「近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為準,分為3種強度,近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秒17.2至32.6公尺為「輕颱」、近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秒32.7至50.9公尺為「中颱」、近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秒51.0公尺或以上為「強颱」。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