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淡水的日本畫家 木下靜涯的台灣時光

▲日本畫家木下靜涯曾在淡水居住、作畫長達28年。(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日本畫家木下靜涯曾在淡水居住、作畫長達28年。(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文/謝佩蓁

說到日治時期在台灣的知名日籍畫家,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鄉原古統、鹽月桃甫以及石川欽一郎。這些人不但是畫家,也都在台灣的高等學校擔任美術老師,因此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台灣畫家,也因而讓他們的知名度廣為人知。但是有一位日籍畫家,待在台灣最久,並且長期擔任官方舉辦的台展、府展東洋畫部的評審委員,對當時的台灣畫壇影響十分深遠,但是他的名字卻鮮為人知。直到1988年他的畫作被學生的後代公開,以及他在淡水的住所被發現後,大家才恍然發現這位日籍畫家對台灣畫壇有的影響有多大,而那人就是木下靜涯。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木下靜涯出生於1887年的日本長野縣伊那市,12歲就開始學畫。由於長野縣位於十分偏僻的深山,因此當他20歲的時候,家鄉終於蓋好第一條鐵路後,隔年他就迫不及待地前往東京,想要在藝術上一展長才。原本他在以軍樂隊出名的戶山學校學習音樂,卻因為身體不好而退學了。之後就追隨『四條派』畫家-村瀨玉田學習繪畫。所謂四條,就是京都街道的名稱。當時有一群畫家都住在四條這一帶,因而自稱為四條派,之後演變為京都畫派,與東京畫派互別苗頭。京都派以水墨畫著稱,不過取財並非中國傳統的大山大水,而是生活周遭信手捻來就可以取得的花鳥竹林等等,因此具備了深厚的寫生技巧。而木下靜涯除了深受村瀨玉田的畫風影響外,還加入竹內栖鳳的「竹丈會」,學習了各種不同的京都畫派技巧。

說到木下靜涯來台灣的契機,其實十分戲劇化。當時日本的中央畫壇十分流行到中國學習傳統技法,或者到印度吸取新的畫風技巧。1918年他與朋友坐船要去印度時,途經台灣時,有個朋友生病了,為了照顧朋友養病,只好留下來,最後旅費花光了索性就留在台灣了。1923年乾脆把妻兒一起接過來落籍在淡水。同年,時任攝政王的裕仁太子來台灣訪視時,台南市役所送上木下靜涯所繪的水墨畫,因而讓他在畫壇上聲名大噪。自1927年起,木下就擔任「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之簡稱)和「府展」(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之簡稱)的評審委員,直到因戰爭爆發府展停辦為止。可見得他在當時的臺灣畫壇,地位有多崇高。

雖然他沒有在學校任教,不過私下向他求教的學生也不少。他在台灣期間致力於台灣傳統文人畫的革新。他認為相較於日本人多思想性的作品,台灣人作畫時不懂得藉由寫意的手法賦予所見事物新的生命。原因可能是在於台灣沒有發展出自己的繪畫傳統,習慣陳習清國的文人畫,不然就是以隨處可見的梅蘭竹菊為題材,缺乏台灣該有的特色。因此總是鼓勵台灣畫家要多以台灣的風土民情為題材,才能發展出屬於台灣在地特有的藝術傳統。而他這樣的見解,也的確影響了諸如陳澄波、李梅樹、李石樵等人。

木下靜涯鼓勵年輕畫家以台灣為題材,而自己也身體力行。剛來台灣時,他的足跡就遍佈台南、新竹、基隆各地,與妻子定居淡水時,又把位在山丘上的三層厝住家命名為「世外莊」,時常在住所鳥瞰整個淡水地區,創作出許多以淡水為題材、四條派風格的繪畫作品,這不僅是他個人獨有特色,也開創了台灣畫家喜歡到淡水寫生的傳統。據說,木下靜涯生性浪漫,喜歡喝酒、打獵、釣魚,日子過得十分寫意,家裡沒米了他可能也不知道,有朋友上門找他時,會發現全家都已經出遊了。這日子過得閒散豁達,也真的與他的畫風十分吻合呢!

木下靜涯在台灣住了長達28年,直到日本戰敗,所有日人必須被遣返,才黯然離開。當時國民政府下令日人只能帶著少許家具、物品離開,因此他的畫作只能請他的學生蔡永保管,期許未來能再回到台灣,帶走他近三十年的作品。沒想到這一走,就再也沒回來過。他返日後,住在北九州市小倉北區,雖然仍有執筆作畫,但是並不參與日本畫壇的活動。不過他每年都會在日本定期舉辦淡水會,而且這一辦就是67年,可見他多想把台灣刻印在腦海裡啊!1988年,他寫下「好日好日又好日」的徘句後便駕鶴西歸了,享年102歲。

當年幫忙保管他作品的學生蔡永過世後,蔡永的後人偶然在新聞媒體看到李欽賢教授在介紹木下靜涯,他們發現父親的畫室裡,放置著多達六百幅的畫作,落款就是木下靜涯。他們與李欽賢教授聯絡後,木下靜涯的許多資料才為世人所見。之後,木下靜涯在淡水的「世外莊」也被人發掘。花了長達十年的時間,他的住所才終於得以重現。從故居的最上層往下看,寬廣開闊的淡水河盡收眼底,配上山腳下的河港、街景與河水的光影變化,也難怪木下靜涯可以對淡水這麼念念不忘了,並且留下這麼多令人讚嘆的作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