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大亂鬥2/街頭藝人登記制 各縣市配套措施優缺大評比

▲2021年大法官宣布「街頭藝人的審查制度」違憲,至今全台街頭藝人的考核制度都已正式全面廢除。(圖/記者葉志明攝)
▲2021年大法官宣布「街頭藝人的審查制度」違憲,至今全台街頭藝人的考核制度都已正式全面廢除。(圖/記者葉志明攝)

記者黃禹馨/專題報導

在大法官正式宣布「街頭藝人的審查制度」違憲前,就已經有部分縣市陸續取消考核制度,而在宣布違憲後,至今街頭藝人的考核制度也正式全面廢除,許多縣市也針對登記制的狀況,制定相關做法,但目前事實上遇到的困難,就是街頭藝人爆量,而能夠進行街頭表演的區域則缺乏管制。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是台北市就在2021年3月,將市內的展演空間,統整到一個網路平台提供民眾進行場地登記,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熟知的登記平台,其它由捷運局管轄的場地,也提供身心障礙者,使用電話語音的方式登記場地,這些配套都是為了能讓登記制順利上路。

而台中市建設局,則是在登記制上路前,就針對勤美草悟道的展演空間,規劃出「保底制度」,對此,建設局解釋,當初是因為假日的抽籤機會相當競爭,才會採取這樣的模式。而保底制度的規則,將靜態與動態的展演類型,以及平日和假日的表演機會分開討論,以動態表演為例,如果連續五次登記假日場地未果,即可獲得一次假日場次的保底機會,而平日的部分則是連續三次即符合保底資格。建設局也補充,「保底的機會是有使用期限的,動態展演類型要在兩個月內使用完畢,靜態的則是一個月。」

工作坊成登記制配套 協會籲:「安全性」最需宣導

除此之外,新竹市和台南市則以規劃工作坊的做法,規定民眾在申請成為街頭藝人之前,必須累積工作坊時數達5或6個小時,才能正式領證,新竹市文化局說明,「因應街頭藝人的登記制上路,希望能有一個輔導的過程,增加街頭藝人的表演認知」,因此除了協助民眾提升表演技能之外,工作坊也會加強街頭倫理、表演安全等宣導。

另外,屏東縣在109年開始實施登記制初期,也要求民眾需上滿6個小時的工作坊課程,才可領取街頭藝人證照,文化處表演藝術科科長彭瑞珍解釋,「工作坊原本採實體課程,內容包括音樂版權、相關法律宣導等課程,立意是為了讓街頭藝人在演出過程中可以比較順利,即使遇到問題也知道該如何處理。」

不過,工作坊實施兩年左右,就因為上課效果不佳,加上民眾反彈而取消,彭瑞珍說:「因為很多民眾並非全職的街頭藝人,所以上課配合度不是很高,所以未來我們將會改成線上課程的形式,不再硬性規定民眾一定得參加。」而在新北市、基隆市等各個縣市,也都有規劃相關的工作坊課程,可見在登記制的時代,工作坊的設計是各地方最先意識到的配套做法。

▲各縣市因應街頭藝人登記制上路,實施的應對做法。(圖/NOWnews製表)
▲各縣市因應街頭藝人登記制上路,實施的應對做法。(圖/NOWnews製表)
而針對這樣的工作坊課程,臺灣街頭藝術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林興昱則是給予相當正向的認同,他提醒,「街頭表演跟舞台表演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表演者跟觀眾的距離,街頭藝人要對場地和道具有基本認知,因為『安全』是街頭表演中最重要的一環。」因此他建議,「安全是基本的需求,所以如果有相關的工作坊、課程,我認為可以多多去設計。」

登記制塵埃落定 街頭藝人協會:表演者要改變心態

同時,面對現在的狀況,除了地方政府的制度待精進以外,林興昱也以自己多年來的街頭表演經驗提醒,「現在各地都在討論如何優化登記制,所以我認為要改回審查制度,機率是蠻低的,街頭藝人要有這方面的認知,因為接下來只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表演者,大家只能更努力。」

對此,歌唱類的街頭藝人格銘也同意表示,「現在台北的中籤率不高,我們就會往外縣市找機會,街頭表演有機會就去唱,如果沒有,就自己找駐唱機會。」同時,他和搭檔小昌頭也致力於經營自己的粉絲專頁,增加群眾的黏濁度,希望能因此得到更多展演機會。

而同樣以街頭演唱起家的陳以謙,也表示自己不會放棄街頭的演出機會,「雖然現在有很多困難,但在街頭表演的當下,我還是蠻有成就感的。」而他也相信,街頭表演能夠累積「被看見」的機會,總有一天能成為真正的「歌手」,擁有自己的舞台。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