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晦暗中找路!編舞家張可揚引領明盲共舞 今起至18日兩廳院登場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透過視障舞者、明眼舞者共創「非視覺舞蹈」,今(16)日至18日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圖/張震洲攝影,國家兩廳院提供)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透過視障舞者、明眼舞者共創「非視覺舞蹈」,今(16)日至18日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圖/張震洲攝影,國家兩廳院提供)

記者李琦瑋/台北報導

國家兩廳院主辦2023新點子實驗場,邀請台灣獨立編舞家張可揚帶來全新作品《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透過視障舞者、明眼舞者共創「非視覺舞蹈」,共同挑戰若無法「看見」,舞蹈可以如何被感知與理解,同時關注抗爭的身體與社會政治關係的互動,反思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今(16)日至18日於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登場。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兩廳院指出,張可揚自2021年製作舞蹈口述影像而與不同的視障夥伴工作後,受到他們對視覺以外的感官認知能力的啟發,開始致力於「非視覺編舞」的創作脈絡,張可揚期望觀眾能透過此脈絡為舞蹈創造另一種可能,讓各個感官的使用率得以調配的更平均。

他希望當觀眾走進劇場,第一時間就將開啟視覺之外的感官能力,例如舞台的地板設置會發出聲響,裝置物件除了象徵「瞎子摸象」的那頭大象之外,也象徵每個人行進路上的障礙與指引,透過當視障及明眼舞者的肢體與口述,一層層的打破觀眾對這個世界或當代社會的成見和迷思。

兩廳院表示,《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由視障舞者李昌勳、許映琪、逐音及明眼舞者簡慈儀、陳履歡、陳韜演出,3位視障舞者皆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與明眼舞者的配合從一次次的排練中培養出彼此的默契,在視覺限制的條件下,6位舞者發展出別於以往的舞蹈工作方式,不僅大量仰賴語言,更需要誠實的展露彼此對事物的認知與感受。

張可揚說,「希望觀眾在欣賞這個作品時降低視覺的使用,打開自己的其他感官,試著去感受這舞者動作的開始是怎麼發生的。也摒除自身過去對於欣賞舞蹈的想像,大家或許會獲得更多。」

兩廳院提到,該舞作名稱中的廣場與大道,即指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與凱達格蘭大道,是台灣歷史上許多抗爭與社會運動的發生地,呼應「盲人摸象」的比喻,這些社會運動的場地在不同的時間點,其實也有不同的樣貌。舞作其中一段由視障舞者分享去年中國「白紙運動」,從視障者使用的報讀系統中他所獲得的資訊只有「方框、方框、方框」,資訊的傳遞在中國的社群上被遮蔽阻擋,張可揚讓舞者們手舉白紙展現各種姿態,透過編舞的安排、舞者的肢體呈現,傳達出無聲卻充滿力量的訴說。

《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於16日至18日在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4場,每個場次皆有口述影像席次,不只讓視障觀眾能一同感受舞蹈之美,張可揚在與團隊工作口述影像時也表示,創作口述影像的文字對於串連作品的完整性其實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此共融服務面向的是所有觀眾而非僅有特定群體,藉由口述影像提供給觀眾的是對作品不同角度的理解,是所有人都可以擁有的選項。更多訊息詳見網站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