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與北京繼續「老調重彈」 布林肯訪中真能緩和兩國關係?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9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9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徐筱晴/特稿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18日至19日展開訪問中國行程,先後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中國最高層級外交官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面,最後在即將離開中國前,「壓線」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半小時左右的會晤。不過布林肯這趟訪中行程,是為了穩定美中緊張關係,但到了中國卻似乎不受到待見,而美中雙方在會談中也持續「老調重彈」,即使布林肯見到了習近平,美中分歧似乎仍難以解決。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布林肯(Antony Blinken)原訂於2月訪問中國,但在中國間諜氣球飛越美國領空後,訪中行程遭到推遲,一直到6月18日才重新啟程,成為近5年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美國國務卿,也是拜登於2021年1月接任美國總統以來,踏上中國領土的最高階美方官員。

布林肯訪中不受待見 中國明擺「不隨美國起舞」態度

但布林肯這趟中國行似乎不受到待見,前腳才踏入北京,就不斷有「被矮化」、「中國不給面子」的聲音出現。美國不斷強調不脫鉤、避免衝突,相比之下,中國態度十分強硬,更在接待細節上刻意凸顯對布林肯的冷對待。抵達北京時,布林肯沒有紅地毯、沒有迎賓團隊,與今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訪問中國、甚至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2022年3月訪問北京時的接機待遇形成鮮明對比

除此之外,雖然布林肯在離開北京之前,與習近平進行了約莫半小時的會晤,讓布林肯這趟行程似乎「值回票價」,但位置安排也令人匪夷所思。習近平過去與歷任到訪的美國國務卿會面時,雙方都是並排就坐,至少顯出「主客平等」。但這次習近平會見布林肯卻改用長桌,由習近平坐在中間,兩國代表團分座兩側,佈置方式是習近平作為總書記或者國家主席接見國內下屬的佈置,宛如讓布林肯「聽訓」。

▲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展開對話。(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雖然布林肯在離開北京之前與習近平見面,但位置安排宛如在「聽訓」。(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雖然布林肯的中國行,使得美國營造出不與中國脫鉤、積極修復美中關係的形象,不僅為未來的兩國高層會晤鋪路,也為11月APEC佈局進行考量,更能給歐盟等國盟友一個「兩大強權友好」的交代。但中國擺出非常強硬、冰冷、高高在上的姿態,相較於布林肯低姿態形成強烈對比。中國毫不留情面的態度,也擺明了不想再隨美國起舞、玩政治表演遊戲。

「老調重彈」後仍「繼續談」 美中走向冷和平

布林肯兩天的馬拉松行程當中,不論是長談7.5小時的秦剛,或是會晤達3小時的王毅,兩人皆在布林肯面前重新複述了中國一直以來對於美國的既有立場,即是「美中關係陷入低谷,不符合兩國人民利益,不符合國際社會期待,而根源就在於美方對中國的錯誤認知,ㄡ要美國停止炒作『中國威脅論』」。而習近平的表態,雖然看似較為正面和緩,但在表明「大國競爭不符合時代潮流,也解決不了美國自身問題和世界面臨挑戰」的言語當中,也些微透露對美國不滿。

而布林肯的表態也離不開「不尋求新冷戰、不尋求改變中國制度、不尋求通過強化盟友關係反對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等「四不一無意」原則。美中的表態雖然看似有些不同,但仍能感受到是已經彈了好幾遍的「老調」,而雙方所達成的具體共識似乎就是繼續溝通、繼續談。

去年11月在峇里島的舉行「拜習會」原先營造出的「回暖」氛圍,在今年2月隨著中國間諜氣球一同被擊落,一直到今年5月,美中高層才重啟較為緊密的溝通,為布林肯訪中鋪平道路。而拜登近來淡化氣球爭議,並強調美中關係「快解凍」,也可說是為可能會在11月APEC登場的「拜習會」斬斷荊棘。

▲拜習會在印尼峇里島登場,這也是拜登在上任後首次與習近平「面對面」會面。(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去年11月時,拜習會在印尼峇里島登場,這也是拜登在上任後首次與習近平「面對面」會面。(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針對具有爭議性的議題,美中都傾向避開鎂光燈、低調進行談判,因此「布習會」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就算雙方緊張關係些許融化,但可能仍是「冰山一角」。拜登政府在面對兩黨壓力下,不太可能對中國讓步,而中國也不會對美國示軟,兩國關係並未「融冰」,而是在習近平與布林肯見面的那一刻,朝著冷和平的階段前進。兩國未來只能繼續用對話管控衝突,只要「不踩線」就能有合作斡旋的空間,不讓雙方對峙升級,但兩國共識。仍呈現平行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