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職籃PLG聯盟把過去三年洋將上場限制四節七人次(第四節只能上一名洋將),改為今年四節八人次,同時擴大登錄,每場登錄三洋將,每節同時上兩洋將限制。
這是為了明年夏天PLG和T1兩職籃聯盟合作或合併暖身?我完全不這麼看。
PLG洋將政策這樣的改變恐怕會壓縮本土長人上場空間和發揮?理論上好像是,但我完全不這麼看。
但第四節允許雙洋將同時上場,比賽更激刺,戰況更有變化,球員、教練也更難以掌握比賽勝負和走向,這是事實。因為雙洋將帶來的競爭、衝擊和主宰比賽方式,都會更多影響決勝期表現和關鍵球。
台灣職籃兩聯盟明年夏天會不會合作或合併?還有一年時間,現在談一切都還太早,球團與球團之間默契情誼,企業與企業之間利益,各種合縱、連橫談判都有可能,明年夏天搞不好還有球隊玩不下去或不想再玩,變數很多。
今年還是敵人,明年可能變盟友,今年還是盟友,但明年水火不容,世事難料。
兩聯盟如果要合作或合併,PLG並不需要現在就暖身改洋將四節八人次,PLG會這麼改,主要還是針對彼此的競爭,本土球員實力不夠,排名墊底球隊,只能期待雙洋將在第四節合體,火力全開扭轉情勢,捷升競爭力,這才是PLG洋將政策改變主因。
說真的,比賽就是要開放,那有在計算什麼上了幾人次、還剩下幾個名額可以用,每節最多上兩洋將,你要上一個純本土也可以,直覺單純,這才是職業籃球文化。
至於本土長人的發揮空間和上場角色會受到第四節雙洋節上場限制和壓縮,別鬧了,PLG過去三年都是第四節單洋將,PLG培養出什麼本土長人?
攻城獅本土長人第二季前半段曾經有大復活跡象,但接下來就逐漸平凡。領航猿本土國手陳冠全三年來一直沒有打出符合他身價、天賦的表現和數據。
球員自己付出多少努力需要承擔,教練執教能力、用人功力也要承擔,那跟第四節上單洋將或雙洋將沒有「絕對關係」。
25年前中華職籃CBA時代,每隊登錄四洋將,每節同時可以上兩洋將,五年打下來,周俊三、顏行書包攬助攻王,李雲光拿下抄截王,鄭志龍、東方介德都曾經摘下MVP,黃春雄、劉義祥、賴國弘都能獨立扛洋將,桑茂森也能防守、對位鋒線型洋將,這是一種進化過程,每個球員都要在自律、訓練、比賽中自我提升。
CBA時代本土球員也沒有因為雙洋將同時可以上場,球員停止進步,鋒線球員失去上場和進步空間。
大陸CBA職籃為了給本土球員發揮空間,關鍵、決勝時刻更有戰術主導和球權,過去幾年一直在限縮第四節洋將上場人數和空間,但幾年下來,大陸男籃本土球員進化多少?大陸男籃國家隊新人輩出,但核心球員還是青黃不接,軟的還是軟。
以今年大陸男籃213公分中鋒王哲林為例,CBA最有價值球員,但拉到2023籃球世界盃舞台上,卻打得荒腔走板,攻防都走板,讓人傻眼。
我喜歡單節可以上兩洋將,比賽更有樂趣,第四節不要限縮單洋將,因為這樣對本土球員,尤其是本土長人的上場空間和磨練,幾乎不會有什麼效益。
本土球員要爭取空間,本土長人想打出名堂,關鍵還是在高度自律+加倍苦練,更重要的是要練對方法和重點,這是教練、球團、球員共同責任和球隊文化。
PLG把洋將四節七人次改為八人次,每一節洋將都可以上兩人,這是進化和改變,也是讓比賽更精采、熱鬧、競爭、難以預期的重要改變。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PLG洋將政策這樣的改變恐怕會壓縮本土長人上場空間和發揮?理論上好像是,但我完全不這麼看。
但第四節允許雙洋將同時上場,比賽更激刺,戰況更有變化,球員、教練也更難以掌握比賽勝負和走向,這是事實。因為雙洋將帶來的競爭、衝擊和主宰比賽方式,都會更多影響決勝期表現和關鍵球。
台灣職籃兩聯盟明年夏天會不會合作或合併?還有一年時間,現在談一切都還太早,球團與球團之間默契情誼,企業與企業之間利益,各種合縱、連橫談判都有可能,明年夏天搞不好還有球隊玩不下去或不想再玩,變數很多。
今年還是敵人,明年可能變盟友,今年還是盟友,但明年水火不容,世事難料。
兩聯盟如果要合作或合併,PLG並不需要現在就暖身改洋將四節八人次,PLG會這麼改,主要還是針對彼此的競爭,本土球員實力不夠,排名墊底球隊,只能期待雙洋將在第四節合體,火力全開扭轉情勢,捷升競爭力,這才是PLG洋將政策改變主因。
說真的,比賽就是要開放,那有在計算什麼上了幾人次、還剩下幾個名額可以用,每節最多上兩洋將,你要上一個純本土也可以,直覺單純,這才是職業籃球文化。
至於本土長人的發揮空間和上場角色會受到第四節雙洋節上場限制和壓縮,別鬧了,PLG過去三年都是第四節單洋將,PLG培養出什麼本土長人?
攻城獅本土長人第二季前半段曾經有大復活跡象,但接下來就逐漸平凡。領航猿本土國手陳冠全三年來一直沒有打出符合他身價、天賦的表現和數據。
球員自己付出多少努力需要承擔,教練執教能力、用人功力也要承擔,那跟第四節上單洋將或雙洋將沒有「絕對關係」。
25年前中華職籃CBA時代,每隊登錄四洋將,每節同時可以上兩洋將,五年打下來,周俊三、顏行書包攬助攻王,李雲光拿下抄截王,鄭志龍、東方介德都曾經摘下MVP,黃春雄、劉義祥、賴國弘都能獨立扛洋將,桑茂森也能防守、對位鋒線型洋將,這是一種進化過程,每個球員都要在自律、訓練、比賽中自我提升。
CBA時代本土球員也沒有因為雙洋將同時可以上場,球員停止進步,鋒線球員失去上場和進步空間。
大陸CBA職籃為了給本土球員發揮空間,關鍵、決勝時刻更有戰術主導和球權,過去幾年一直在限縮第四節洋將上場人數和空間,但幾年下來,大陸男籃本土球員進化多少?大陸男籃國家隊新人輩出,但核心球員還是青黃不接,軟的還是軟。
以今年大陸男籃213公分中鋒王哲林為例,CBA最有價值球員,但拉到2023籃球世界盃舞台上,卻打得荒腔走板,攻防都走板,讓人傻眼。
我喜歡單節可以上兩洋將,比賽更有樂趣,第四節不要限縮單洋將,因為這樣對本土球員,尤其是本土長人的上場空間和磨練,幾乎不會有什麼效益。
本土球員要爭取空間,本土長人想打出名堂,關鍵還是在高度自律+加倍苦練,更重要的是要練對方法和重點,這是教練、球團、球員共同責任和球隊文化。
PLG把洋將四節七人次改為八人次,每一節洋將都可以上兩人,這是進化和改變,也是讓比賽更精采、熱鬧、競爭、難以預期的重要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