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斑蚊咬兩口恐成「共用針頭」!口器沾登革熱馬上有傳播力

▲國衛院最新研究顯示,除原有機制外,蚊子「口器」在沾染病毒後,馬上就能在叮咬下一人時,造成病毒傳播,像「共用針頭」一樣。(圖/記者林志怡攝,2023.12.18)
▲國衛院最新研究顯示,除原有機制外,蚊子「口器」在沾染病毒後,馬上就能在叮咬下一人時,造成病毒傳播,像「共用針頭」一樣。(圖/記者林志怡攝,2023.12.18)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幾乎人人都有跟蚊子「親密接觸」過,登革熱兩大病媒蚊,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更是夏季疫情的禍首。以往認為,病毒是通過這些病媒蚊的「唾液」進行傳播,但國衛院最新研究顯示,除原有機制外,蚊子「口器」在沾染病毒後,馬上就能在叮咬下一人時,造成病毒傳播,像「共用針頭」一樣。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副研究員陳俊宏解釋,病毒的傳播途徑多元,其中也包括「生物傳播」與「機械傳播」,其中「生物傳播」是指病原體進入作為媒介的生物體內後,經過複製、增生的過程,再通過媒介生物排出並造成感染的形式,以往認為,登革熱傳播就是屬於此一類型。

陳俊宏表示,以前認為,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在叮咬登革熱患者後的8到12天,會進入「外源性潛伏期」,病毒在蚊體內增生,進而感染蚊子的唾腺,後,叮咬其他生物時,才會產生疾病傳播,並使生物感染、進入「內源性潛伏期」,並在約3到14天後發病。

然而,陳俊宏指出,依照過往的認知,同一家戶中,第一個感染者和下一位感染者間隔,至少會經過11天,但從今(2023)年的南部登革熱疫情來看,僅經過1到2個月就出現到高峰,而團隊發現,若假設埃及斑蚊叮咬患者後,不需要外源性潛伏期、馬上就有傳播力,數學模擬會更接近現實情況。

為驗證埃及斑蚊是否在叮咬後馬上具有傳播能力,台大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助理教授吳師誠進一步說明,設計蚊箱、在其中放入兩隻蚊子,並將感染登革熱第3天、病毒血濃度最高的老鼠至於其上,供蚊子叮咬,接著換上健康的老鼠,讓蚊箱中的蚊子繼續叮咬,結果有25%的健康老鼠,因此感染登革熱。

此外,陳俊宏表示,團隊也在實驗中的埃及斑蚊叮咬感染登革熱的老鼠後,馬上取下其口器、並進行萃取,再將萃取液打入健康老鼠體內發現,所有老鼠都會出現登革熱感染的情況,可見埃及斑蚊的口氣在叮咬感染登革熱的老鼠後,馬上就具有「機械傳播」、通過口器沾染的病毒進行疾病傳播的能力。

陳俊宏進一步指出,病毒通過機械傳播、感染下一位被叮咬者,概念上就跟「共用針頭」類似,而蚊子的口器本身就是「奈米級生物針頭」,且並非所有登革熱病毒都能通過此方式傳播,目前僅知登革熱第二型有此情況,而愛滋病、病毒性肝炎等是否也能通過蚊子口器產生傳播,也有待釐清。

對於未來的研究方向,陳俊宏表示,團隊會持續確認除埃及斑蚊外,如白線斑蚊、家蚊等是否也有類似情況,另可通過共用針頭產生傳播的疾病,通常與「患者血液內病毒濃度」、「病毒複製與增生速度」有關,要沾染一定的病毒量才能產生傳播,團隊也將就登革熱其他型別與疾病進行釐清。

高雄市衛生局副局長潘炤穎則指出,此一傳播方式會讓登革熱的傳播速度明顯上升,流行時更容易讓病例數出現陡升情況,未來若能確認哪些型別的登革熱具有通過口器進行機械性傳播,就能在疫情剛出現時,第一時間掌握個案感染的登革熱型別,並以此調整防治措施。

本次國衛院與加州大學、名古屋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及國衛院跨國團隊建立的數學模型分析,並解釋了登革熱在社區內快速擴散造成大流行的可能原因,相關研究已於今年8月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ancet》的子刊《eBiomedicine》。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