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手腳不協調?恐是帕金森氏症上門 醫詳解搶救正常生活關鍵

▲帕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手會有不斷抖動、肢體僵硬的症狀。(示意圖/翻攝 Pixabay )
▲帕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手會有不斷抖動、肢體僵硬的症狀。(示意圖/翻攝 Pixabay )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台灣步步邁向超高齡化社會,幾乎人人家中都有需要照顧的長者,老人家上了年紀後,身體可能不太靈活、甚至出現顫抖的情況,照顧者務必注意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找上門,早期治療還能維持正常生活,但若放任病況惡化,可能餘生都得臥床。《NOWnews今日新聞》諮詢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曾冠穎,一次把老人幾乎都會遇上的「帕金森氏症」講明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帕金森氏症」是什麼?

談到老人家常出現的疾病,「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兩大魔王幾乎從不缺席,前者會讓患者的記憶力逐漸衰退,思考、行為能力也會受到影響;帕金森氏症則是從肢體僵硬、行動變得緩慢開始表現的疾病,但隨時間拉長,同樣可能影響患者神智與記憶力。

曾冠穎指出,帕金森氏症目前的病因不明,但腦炎、特定藥物使用、血管性病變、曝露於神經毒物環境等,會提高疾病發生率,與基因遺傳則無關。

對於帕金森氏症的致病機轉,主要與腦內製造「多巴胺」的黑色素神經細胞異常有關。曾冠穎解釋,多巴胺扮演中腦與基底核間的訊息傳遞的重要角色、攸關手腳與身體的正常運動,下降超過80%時,就會出現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帕金森氏症有哪些症狀?

症狀方面,曾冠穎指出,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漸迫發展性疾病,明顯症狀如肢體僵硬、行動遲緩、肢體顫抖、姿勢不平等,其中肢體顫抖可能是持續性、也可能是間歇性的,但通常明顯可以看出患者的肢體出現不平衡或無力的情況,活動也會變得比較不靈活、較難進行精細動作。

帕金森氏症可以大致分為初期(前5年,包含第一、第二期)、中期(5到10年,包含第三、第四期)、晚期(10年以上,第五期)。

曾冠穎說明,第一期患者是單側肢體先產生症狀,精細動作會較為笨拙、力不從心;第二期則是兩側肢體都出現症狀,患者的表情會有僵硬的情況,雙手都有顫抖、僵直、緩慢等,走路時也會出現遲緩與不自然的感覺,但仍能自我照顧、從事輕便工作。

然而,若病情進入第三期,前述症狀都會加重,通常患者無法正常工作、日常也需要旁人協助,走路時步伐很小、動作緩慢、表情呆滯,不論是站或是坐,都會顯得相當困難,但病患神智及記憶力仍然正常;第四期的症狀還會持續惡化,病患行走時也會變得不穩、需要旁人攙扶。

如果病程進入第五期,患者會完全失去行走能力、僅能終日臥床,包括吞嚥、咳啖、翻身的因難,容易產生褥瘡、肺炎及營養不良的情況,且容易發生摔倒意外,再加上晚年臥床更容易發生感染,患者死亡率是同年齡的2倍。

📍帕金森氏症能治療嗎?

若家中長輩不幸確診帕金森氏症,曾冠穎指出,目前第一線治療會採用藥物介入,針對「缺少多巴胺」這個致病機轉來進行處理,「左旋多巴」是目前治療帕金森氏症最有效的藥物,8成患者使用後症狀可以有效改善,但長期使用會出現「不自主動作」、「開關」等副作用。

此外,部分患者使用前述藥物後,會出現嘔吐、食慾不振的情況,也因此排斥繼續用藥,如台語金曲歌后詹雅雯,但近年來也發展出手術治療手段,通過微創腦外科手術,把電極導線植入預定的腦組織內,以放電的方式提供刺激,改善帕金森氏症的顫抖症狀,也能降低藥物使用量50至75%。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