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千葉6天35次地震!專家曝「最大隱憂」:恐再有規模8以上地震

▲日本千葉縣外海地震頻傳,從2月27日至3月3日凌晨3點,千葉附近已出現35起地震,最大芮氏規模為5.2。(圖/翻攝日本氣象廳)
▲日本千葉縣外海地震頻傳,從2月27日至3月3日凌晨3點,千葉附近已出現35起地震,最大芮氏規模為5.2。(圖/翻攝日本氣象廳)

記者張志浩/綜合報導

日本千葉縣外海在2024年2月底、3月初地震頻傳,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表示,從2月27日至3月3日中午12點08分,千葉附近已出現35起地震,最大芮氏規模為5.2,郭鎧紋強調,這些地震主要是板塊間的「慢速滑移」(slow slip)導致,無須過度擔心,對東京都來說,真正要留意的,反而是千葉外海較深層的「快地震」,以及附近的神奈川縣板塊活動所造成的地震,嚴重芮氏規模可能達到7或8以上,如同重演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郭鎧紋指出,千葉縣的地殼構造猶如三明治,0至20公里為北美板塊、20至60公里主要為菲律賓海板塊、60公里以下為太平洋板塊,是世界唯一3個板塊堆疊的地區,而近期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之間出現「板塊滑移」,藉由滑動來釋放能量,因此又稱為「慢地震」現象,和一般突發性、能量快速釋放的「快地震」不同。

日本國土地理院表示,從2月26日開始,偵測到房總半島(千葉所在位置)有地殼變動情形,該海域大陸與海洋板塊間出現慢速滑移,位移範圍估計最大達2公分,郭鎧紋則提及,這個「滑移2公分」,相當於芮氏規模6.2地震一次釋放的能量,大概是一顆原子彈,近期的30幾起地震,則都可視為它的餘震。

而自1996年以來,千葉縣東海岸已經出現6次地震活動增加的時期,且大約在同一時間出現,因此有有規律性、較常態的正常能量釋放。

▲郭鎧紋指出,對東京都來說,真正要留意的,反而是千葉外海較深層的「快地震」,以及附近的神奈川縣板塊活動所造成的地震。(圖/郭鎧紋提供)
▲郭鎧紋指出,對東京都來說,真正要留意的,反而是千葉外海較深層的「快地震」,以及附近的神奈川縣板塊活動所造成的地震。(圖/郭鎧紋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比起連續不斷出現、深度較淺的慢地震,郭鎧紋認為,在千葉縣較需關注的,是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會產生的深層地震,深度約在50至60公里以下,過去在1987年12月17日,就有芮氏規模6.7、深度63公里的大地震。

當時也得出結論,在千葉房總半島附近,較淺的「北美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會發生較多屬於滑動的「慢地震」,而較深的「菲律賓海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則因為板塊有互相黏著,因此會出現一次性釋放能量的「快地震」。

最後若將視角放大至整個東京都,郭鎧紋說明,東京都南方的「神奈川縣」,由於菲律賓海板塊隱沒至北美板塊下方,且是板塊黏著區,因此該地區不會有慢地震,而是一次爆發的快地震,例如1923年9月1日的「關東大地震」,芮氏規模達8.1,如今也已超過100年,對日本專家學者來說,神奈川縣的地震活動反而更是關注焦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