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歲外籍男街頭昏倒!心梗剛好又中風險送命 醫詳解搶救關鍵

▲民眾若出現胸悶、胸痛或突然出現臉部歪斜、語言困難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圖/北醫附醫提供)
▲民眾若出現胸悶、胸痛或突然出現臉部歪斜、語言困難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圖/北醫附醫提供)

記者林志怡/台北報導

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生活壓力又大,許多人都有心血管相關問題,但一位約40歲的外籍男性,年紀輕輕就出現心肌梗塞,逃離鬼門關前不久後,短短2週再度因為急性腦中風被送進急診,所幸後來都投過死劫。對於現代人共同的文明病,《NOWnews今日新聞》統整相關風險與警訊,讓讀者一次看明白。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北醫附醫神經內科主任李薰華解釋,心肌梗塞是心血管阻塞引發的急症、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血管阻塞,兩者都屬於血管疾病,高危險群包括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且研究指出,患者若有缺血性心臟病或冠狀動脈疾病,發生缺血性腦中風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到5倍。

針對缺血性腦中風,北醫附醫影像醫學部主任鄭碩仁表示,與心肌梗塞相比,缺血性腦中風雖然立即性死亡風險較低,但治療速度會直接影響病人預後,以腦部取栓來說,國內外平均腦部取栓大約為30到60分鐘內完成,手術時間越長,風險越高,病人預後也越差。

心肌梗塞方面,北醫附醫外科部副主任暨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許傳智指出,心肌梗塞是最常見的心臟急症之一,每年近1.8萬人因急性心肌梗塞就醫,其中有3到4成病人到院前死亡,治療時間是左右病人生死的關鍵。

在治療方面,北醫附醫重症醫學科黎書亮主任表示,嚴重心肺衰竭病人使用葉克膜是標準且常見的治療之一,可替病人爭取更多的治療時間,但也可能引發血栓、感染、嚴重敗血病等併發症。

因此,北醫附醫提醒,心肌梗塞與中風互為高風險因子,高風險族群應定期檢測血壓、血糖和血脂等危險因子,並進行頸動脈及顱內血管超音波追蹤,若有胸悶、胸痛或突然出現臉部歪斜、語言困難等症狀,都應盡速就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