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7.2強震台日美偵測規模各不同!氣象署曝原因 一次看懂差異

▲花蓮今(3)日早上地震,蘇花路廊大清水橋斷裂,花東鐵公路全斷成孤島,海運接駁要維持一段時間。(圖/交通部公路局提供)
▲花蓮今(3)日早上地震,蘇花路廊大清水橋斷裂,花東鐵公路全斷成孤島,海運接駁要維持一段時間。(圖/交通部公路局提供)

記者路皓惟/台北報導

今(3)日早上7點58分台灣東部海域發生芮氏規模7.2大地震,各地傳出災情,不過日本氣象廳顯示規模7.5,美國地質調查局偵測規模為7.4,三者地震規模數字皆不一樣,之中究竟有何差異?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指出,主要是地震測量的規模單位不同,台灣採「芮氏規模」,而美國則是「震矩規模」,故出現差異性。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日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2強震,這是台灣自1999年921大地震、相隔25年來最大規模的地震,隨後日本氣象廳偵測地震規模為7.5,美國地質調查局偵測規模為7.4。

截至中午12點,0403花蓮強震已發生66起餘震,最大餘震規模則是上午8點11分的6.5,而上午10點14分,還有芮氏規模6.2的餘震,餘震頻率會在近3天達最高峰。

▲今(3)日上午7點58分,花蓮外海發生規模芮氏規模7.2地震,截至上午12點,前後已經出現66起餘震。(圖/翻攝自中央氣象局)
▲今(3)日上午7點58分,花蓮外海發生規模芮氏規模7.2地震,截至上午12點,前後已經出現66起餘震。(圖/翻攝自中央氣象署)
針對台灣、美國與日本偵測的規模數字不同,吳健富解釋,主因台灣使用芮氏規模,日本及美國為「震矩規模」,加上各國接收到的地震波不同,有些波已經被地層吸收,因此在地震波向及地震規模單位不同的況下,故量測後的數字也會有所差異。

前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提醒民眾做好防震準備,他表示,依照過去經驗,當大地震發生後,有95%機率會是主震,但也有5%後續可能出現更大規模的地震。另外,郭鎧紋特別提醒除了擔心後續餘震外,是否會引發琉球海溝的「海溝型地震」,需要繼續觀察。

芮氏規模與震矩規模有何不同?

芮氏規模(Richter scale):芮氏規模芮氏規模是在1935年由查爾斯·芮氏(Charles F. Richter)發展出來的,用於量測地震的強度。芮氏規模是一個對數尺度,意味著每增加1個單位,地震能量釋放約增加31.6倍。這個規模最初是基於南加州的特定地質條件設計的,主要通過測量地震波在特定距離上造成的最大振幅來計算地震的強度。由於它是首個廣泛使用的地震量測方法,因此「芮氏規模」這個名詞常被非專業人士用來泛指地震大小。

震矩規模(Moment magnitude scale):震矩規模震矩規模是在1970年代後期引入,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家金森博雄教授制定,震矩規模評估地震釋放的總能量,基於地震的震矩(seismic moment),以考慮岩石剛性、斷層面積和斷層滑移量的綜合參數。震矩規模提供了一個更為準確和一致的衡量地震大小的方法,尤其是在評估大型地震時更能作出極精準的計算。

更多「0403花蓮大地震」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