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向中國靠攏?分析:俄陰影籠罩大選 通膨、國防開支成焦點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近日表示,代表處應遵照國際標準,使用「台北」稱之,引發熱議。分析認為,這與立陶宛將舉行大選、俄國戰爭陰影有關。資料照。(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近日表示,代表處應遵照國際標準,使用「台北」稱之,引發熱議。分析認為,這與立陶宛將舉行大選、俄國戰爭陰影有關。資料照。(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國際中心蔡姍伶/綜合報導

立陶宛在2021年因同意以「台灣」而非「台北」的名義,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導致與北京關係緊張,甚至一度遭中國實施貿易封鎖。然而,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eda)7日卻表示,認為代表處應遵照國際標準,使用「台北」稱之,盼藉此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也被質疑是否立場改為親中。有分析認為,立陶宛今年適逢大選年,在俄國戰爭威脅的陰影下,當權者面對通膨、國防開支的壓力更勝以往,連帶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也可能面臨考驗。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彭博社》報導,俄烏戰爭已進入第3年,儘管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波羅的海國家,自1990年代重新獲得獨立以來,一直都對克里姆林宮保持戒心,但蒲亭 (Vladimir Putin) 入侵烏克蘭無疑加劇了這種擔憂。

此外,與其他國家一樣,自新冠疫情大流行、俄烏戰爭爆發以來,立陶宛也深受通貨膨脹所苦,對於一個致力於避免債務和赤字的國家來說,掌控開支一直是經濟方面的燙手山芋,並衍伸成政治問題。身為克里姆林宮侵略行為最強烈的批評者之一,立陶宛自2020年以來,已將國防開支增加了1倍,卻也因此遭遇艱難的財政選擇,在大選之年,政黨很難推銷新的稅收政策,但國防開支卻將成長至GDP的3%甚至4%。

最後,雖然立陶宛通過給中國貼上「威脅」標籤,並允許台灣辦事處使用「台灣」、而非北京批准的「台北」一事,贏得全球廣泛認可,尤其是美國和歐盟,但反對黨開始質疑,嚴厲的反中立場,並沒有為立陶宛帶來任何實質回報。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本週訪歐,造訪塞爾維亞、匈牙利這2個對俄羅斯相對友好的歐洲國家,瑙塞達在此時拋出改善中國關係的呼籲,也相當耐人尋味。

更多「俄烏戰爭風雲錄」相關新聞。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