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威脅雖存在 《日經亞洲》專欄:賴清德當務之急應是台灣經濟

▲我國總統賴清德5月20日正式就職,共軍昨(23)日展開環台軍演,台海局勢緊張掀起外界關注。對此,《日經亞洲》一篇專欄認為,來自中國的威脅雖是真實存在,但賴清德的當務之急應是台灣經濟。(圖/總統府提供)
▲我國總統賴清德5月20日正式就職,共軍昨(23)日展開環台軍演,台海局勢緊張掀起外界關注。對此,《日經亞洲》一篇專欄認為,來自中國的威脅雖是真實存在,但賴清德的當務之急應是台灣經濟。(圖/總統府提供)

記者倪浩軒/綜合報導

我國總統賴清德5月20日正式就職,解放軍昨(23)日展開環台軍演,台海局勢緊張掀起外界關注。對此,《日經亞洲》一篇專欄認為,來自中國的威脅雖是真實存在,但賴清德的當務之急應是台灣經濟,因為台灣經濟「正朝錯誤方向發展」,與年輕人漸行漸遠,且社會貧富不均加劇。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著有《日本化:世界能從日本失落的十年學到什麼》的資深駐日獲獎作家皮塞克(William Pesek),在《日經亞洲》22日刊登的專欄指出,兩岸緊張局勢升溫,賴清德在就職演說喊話北京「停止威脅」,台海風起雲湧,不過,賴清德可能很快就會發現,「中國並不是他主要該擔心的地方,更迫切的問題是,台灣經濟正朝錯誤的方向發展」。

皮塞克認為,台灣經濟遠離了年輕人,年輕人對薪資停滯不前和房市飆漲感到沮喪,尤其後者加劇了社會不平等。這背景也解釋了為何賴清德在選後只能「跛腳執政」,而跛腳執政又可能進一步限制了賴清德推動公平競爭的環境和創造新就業機會的改革力度。

皮塞克指出,前總統蔡英文卸任時的支持度仍然有42%,比賴清德在大選時的得票率還高。蔡英文在任期內帶領台灣度過新冠疫情,將台灣塑造為美國的重要盟友,捍衛了台灣主權,是亞洲民主與LGBTQ權益的先鋒,和中國形成明顯對比。且受惠於AI熱潮,台灣出口年增6.5%、創下經濟成長近3年來最快的亮眼成績。

然而,長遠來看,全球為了支援AI技術而產生的硬體需求,可能並非一個永續可靠的經濟成長驅動力,雖然台積電目前看似正處於科技界的頂峰,但未來幾季後的事誰也說不準。

皮塞克認為,台灣處於全球科技週期的順風車,且受惠於美國和中國的經濟成長,不過,隨著美國大選將屆,美中貿易戰再起摩擦,台灣可能會發現自己位於一個不穩定的處境。

無論是拜登或川普,對於中國的態度都很強硬,白宮目前對中國加徵的關稅可能會對區域經濟成長造成打擊,亞洲晶片製造商之後也可能面臨壓力。且川普對於軍援台灣似乎態度模稜兩可,有人擔心川普會以犧牲台灣為代價和習近平達成某種交易。

而上述的種種不確定性,都不利於已經存在嚴重問題的台灣經濟。皮塞克指出台灣經濟的第一個問題是過度依賴出口,台灣今年3月的出口量成長18.9%,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隨著中國經濟放緩且美國利率仍高於亞洲預期,出口暢旺的情況能持續多久?

台灣經濟的第二個問題是貧富差距擴大,自1991年以來,台灣貧富差距已擴大4倍,年輕人薪資成長甚微,居住成本卻不斷飆漲,青年失業率超過11%,有經濟學家擔憂,30歲以下的年輕人可能會為了追求更高薪資出走國外,導致台灣人才流失。

皮塞克認為賴清德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制定提高生產力的政策,透過新創公司培育更多創新能量。改善國內社會安全網並解決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同時加強吸引日本、韓國、東南亞和西方國家投資台灣。

台積電、鴻海、華碩、和碩、廣達等企業巨頭的成功令人印象深刻,但也說明了台灣經濟對於半導體產業的嚴重依賴。而目前全世界,從中國到美國到日本,都在大力發展與扶植自己國內的半導體製造,這可能會成為台灣的「阿基里斯之踵」,何況目前由AI熱潮推動的晶片產業繁榮,是否能成為可靠的經濟成長引擎,仍然需要觀察。

皮塞克最後強調,在蔡英文領導下,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降至22年來最低,這是好事,然而,在將經濟成長的好處惠及全台灣2400萬人民這方面,民進黨做得不怎麼成功。儘管來自北京的威脅是真實存在,但賴清德執政的成敗,可能將取決於他如何應對台灣社會日益高漲的不滿情緒。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