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志遠劇評》這些年那些事:超越框架的懷舊好戲

▲《這些年那些事》是一齣值得多付出些耐心,「倒吃甘蔗」的情感濃郁的,誠懇好戲。(圖/中天提供,2017.04.10)
▲《這些年那些事》是一齣值得多付出些耐心,「倒吃甘蔗」的情感濃郁的,誠懇好戲。(圖/中天提供,2017.04.10)

文/柯志遠

中視、中天頻道的八點檔新戲《這些年那些事》,極可能成為一齣被「忽略」的作品,由於「年代背景設定」、「人物視覺造型」上的雷同,第一印象很容易讓人錯以為又是一個延續《光陰的故事》、《美好年代》的「懷舊情調劇」,待細看幾集以後,才深入發覺以民國60年代眷村為背景的《這些年那些事》,時空背景更往前推,企圖碰觸的核心議題明顯地更加尖銳,也更形寬廣。不同於其他類同劇型作品在青澀成長歲月的著墨過多,其他諸如台灣社會在這個過渡年代所衍生的「外來族群VS.原居族群」間既衝突又磨合,既無法避免地抱持著排斥與質疑卻又在大時代嬗替的化學效應下相濡以沫的特有氛圍,以及台灣在地「城VS.鄉」的發展逐漸演變得面貌迥異的「即視描寫」,又或者現實人生中「險惡」之於「甜美」的多層次寫實拿捏,整齣戲容或在某些技術面的掌握上略有瑕疵,然而視野格局更大,以「人的成長VS.時代的更迭」做為主軸的創作用心所透露出的「文學性」也更高。內容的氣息清新,沒有刻意添加的矯情和做作,人物情感在設計上也飽滿真誠,《這些年那些事》是一個乍看貌不驚人,卻已經成功超越「懷舊劇」窠臼,從輕鬆爛漫的青春歡快切入,卻以苦澀然而磅礡的人生(時代)面向做收的用心作品,再加上幾位年輕主角的表現鮮活到位成績遠遠超乎預期,這是一齣值得多付出些耐心,「倒吃甘蔗」的情感濃郁的,誠懇好戲。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年那些事》的「時代感」雕琢勝在「傳神」而不是「精緻」,可能礙於製作預算,在建築佈置、人物造型…這些「具象」的懷舊還原上談不上「鉅細靡遺,盡善盡美」,但可貴的在於攝影的「光影感」強化了呼應年代的陳舊效果,精彩的在於以劇本的「人設」和「台詞」等等無形的筆觸,以「意」補「形」,劉德凱、艾偉、張瓊姿、陸明君等人努力呈現的大陸鄉音和語法,對白裡說「攢」不說「賺」,說「咱們」不說「我們」的細節講究,以「神韻」的說服力取代了有形視覺的擬真性,這是一個創作者自我要求的態度,也是《這些年那些事》的故事更易吸引人「入戲」的微妙元素之一,安俊朋在病房外真情流露地對陸明君、艾偉屈膝一跪,箇中的精神意涵,引起觀眾心中意識裡的「共鳴」,其「戲劇感」應該比貨真價實的古董道具還要更加來得引人入勝。

導演沈曉海在大陸是有20年繁多戲劇演出經驗的專業演員(主演的作品有《又見白娘子》等),難得的是對於《這些年那些事》這個「地域性」和「年代感」都如此強烈的台灣在地故事處理得游刃有餘,不見任何「違和感」,不論是當年家居日常的況味,不論外省人本省人互動的微妙,乃至陳志強、鄭人碩等「江湖人」獨特的草根四海氣質,莫不型似神似栩栩如生。而導演的經驗背景決定一個作品的主體風格,《這些年那些事》的「電影感」稍弱,沒有行雲流水的鏡頭調度,沒有出人意表的構圖美學,沒有讓人屏氣凝神的快拍節奏,卻明顯地在一場戲的情感堆砌,以及演員對戲的細膩感情上被做了更全面性地要求與引導,安俊朋與劉德凱的父子戲,沈建宏傾慕劉宇珊的衝動與糾結,甚至只是陸明君跟安俊朋在門口的一段日常對話,莫不入木三分,透露著逼近眼前的溫度。

《這些年那些事》開頭幾集不乏校園內的小打小鬧,那個教官還在為校內秩序威嚴把關的年代所特有的逃學、遲到、翻牆…等等小叛逆,你追我我追他的「愛情食物鏈」的小粉紅泡泡,這些元素,被不能免俗地運用了,《這些年那些事》卻靈活地把後段情節將掀起更大戲劇張力的故事線巧妙地鋪疊進來,青春的豪邁對比被時代的年輪擠兌到異地他鄉的窘迫、陳志強沈建宏一家與江湖黑道欲斷不能斷的糾葛與無奈、張瓊姿把打麻將當做填補家用的收入…,這些安排,都遠比暗渡「偶像劇」招式的小情小愛更讓人看得津津有味,也更加持續關注。而隨著劇情的發展,時代變了,角色長大了,《這些年那些事》的敘事TONE調可喜的是並沒有局限在取悅追星觀眾的「迷思」裡,從赤裸的角度切入,去刻畫人生裡處處潛伏的危機,不論是大時代的不可抗,不論是對立勢力的利益矛盾,或者內心思維的徬徨與迷茫…,角色前後落差極大的蛻變一來讓年輕主角們有跨幅更大的演技發揮,也讓這個故事的「可看性」和「豐富度」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這些年那些事》是一齣值得多付出些耐心,「倒吃甘蔗」的情感濃郁的,誠懇好戲。(圖/中天提供,2017.04.10)



《這些年那些事》的幾位年輕演員相當讓人眼前一亮,24歲的沈建宏出道甚早,影歌雙棲的發展,跨足大陸韓國的演藝開拓,尤其近三年來參與多齣大陸戲劇演出的實務歷練,都蓄積成可觀的表演能量(去年,在《蘭陵王妃》中演皇帝,在BL劇《我喜歡你,你知道嗎?》裡演主播,都已是跨越本我的超格演出,也都已經能夠駕馭得四平八穩),在《這些年那些事》演一個有黑道淵源的富二代,性格鮮明,舉手投足間具備讓人無法忽視的亮度和力道,更值得肯定的是演法不見任何常用的套路,一個「學生戲」裡並不罕見的角色類型,被他詮釋得深入而完整,毫不「符號化」。小小年紀,不但戲感開竅,也逐漸具備了稱得上厚實的表演功底,特別值得期待。

在不同階段,一個演員接一齣戲的意義和收獲可以有明顯的不同。在《這些年那些事》中,安俊朋具體誇越了《美好年代》的戲路定位,不再是那種每個家長都恨不得把女兒嫁給他的乖乖牌,外向敞亮的個性,海闊天空的舉止,體現出六○年代台灣社會族群衝撞的微妙縮影,與劉德凱之間的父子戲,感人、真實的程度不遜於《美好年代》中「布魯斯VS.陳志強」的令人過目難忘。也因為不再被「好教養」的標籤壓縮住,整個演技的線條徹底拉開了,靈活極了,亮眼極了。讓人看到了一個年輕演員後續演藝發展更多的可能性,以及更經得起開發的表演潛能,這樣的價值,其實,比起這戲的收視率高低更加令人欣慰。

出身偶像女團Popu Lady的劉宇珊,徹底卸下來歌手的包袱與框架,外省第二代的陽光少女角色演起來虎虎生風,看似粗枝大葉,細節處卻看得出層次,對父母對弟弟對喜歡的人跟喜歡她的人,種種情境,都能傳遞出清晰的情感狀態,是一個對「戲感」悟性聰穎的女生,也是一個在演戲時可以配合情緒的需要「正常呼吸」的新人,假以時日,必更有可觀。

▲《這些年那些事》劇照。(圖/中天提供,2017.04.10)

本文作者《柯志遠》作家,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評論家。紐約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碩士。涉足娛樂產業二十餘年:電影行銷、頻道經營、新聞採訪、唱片企畫、時尚發行,專業經歷遍及PEOPLE雜誌、春暉電影、滾石唱片、MOD、VOGUE、GQ等公司要職。出版《惡女阿楚》、《一個台客在紐約》等15本著作。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