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蝙蝠近距離接觸  金門國家公園辦調研

▲為蝙蝠營造一個家,金門國家公園設置蝙蝠屋監測與觀察蝙蝠的動態。(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2018.06.28)
▲為蝙蝠營造一個家,金門國家公園設置蝙蝠屋監測與觀察蝙蝠的動態。(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2018.06.28)

記者蔡若喬/金門報導

金門國家公園107年生物多樣性保育教育及研習活動第二場次「蝠氣金門-蝙蝠調查研究工作坊」在日前於中山林圓滿落幕,雖然連日大雨,活動當日也陰雨綿綿,但仍有許多民眾踴躍參加。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次邀請到臺灣蝙蝠學會理事長周政翰,為學員解說蝙蝠在生態系上的貢獻:食蟲性蝙蝠可幫助控制昆蟲數量,包括一些農業與森林的害蟲;而食果蝙蝠則可為植物傳播花粉、散播種子。因此掌握一地區的蝙蝠種類組成,是進一步瞭解蝙蝠對該地區生態系功能的重要基礎。台灣已知蝙蝠計有六科三十七種,且新的蝙蝠物種持續在發現中。

而金門鄰近中國大陸,出現的蝙蝠物種可能與台灣本島之物種不同,2018年金門更新記錄「大足鼠耳蝠」為臺灣地區首例,也讓金門地區民眾有機會了解這個在夜晚常見的動物。

除了室內課程解說,並邀請黃金蝙蝠館館長張恒嘉帶領學員製作蝙蝠屋,後續將由國家公園員工再塗刷幾層防護漆並完全陰乾後擇日安置於中山林,提供蝙蝠棲息的居所,蝙蝠屋的設置更可以提供民眾監測與觀察蝙蝠的機會。

活動更邀請行政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蝙蝠研究人員陳宏彰實際演練蝙蝠調查的各種方式,包含豎琴網、霧網、超音波偵測器等,以及測量的各項工作,並在活動中帶領民眾實際組裝、操作,讓民眾有機會直接觀察到蝙蝠的廬山真面目。

▲金門國家公園設置蝙蝠屋監測與觀察蝙蝠的動態。(圖/金門國家公園提供, 2018.06.28)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