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俗小百科/三牲到底要怎麼擺才對?

▲ (圖/保庇)
▲ (圖/保庇)

保庇

牲醴也寫作「牲禮」,一般我們祭祀牲禮分有三牲、四牲、五牲和小三牲,且連擺法都有一定規則,聽到這裡不要覺得很複雜就想打退堂鼓,以下我們將牲禮規則簡單化並個別介紹,還會告訴大家牲禮要怎麼擺才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牲。(圖/蔡氏冰釀鴨)
三牲。(圖/蔡氏冰釀鴨)




  • 三牲




最常看見的三牲組合為三層豬肉、全雞(或全鴨)、全魚,禁以牛肉或狗肉祭祀,更不會用病死的動物或海鮮祭拜。擺放三牲的規則是:面對神明豬肉為中牲,左放雞、右放魚,且雞頭朝向神明。漳州、泉州人則習慣將魚頭朝向神明擺放,同安人相反,是將魚尾朝向神明。

小三牲。(圖/維基百科)
小三牲。(圖/維基百科)




  • 小三牲




小三牲顧名思義就是比三牲小一點,像是一小塊豬肉、雞蛋、魚,也常看見以豆干取代魚的小三牲組合,因豆干的台語發音和「官」一樣,有期望做大官的吉祥寓意。一般會在犒將、消災厄謝外方、祭五鬼、祭白虎煞、喪禮路祭時,使用小三牲。

四牲。(圖/臺灣民俗文物辭典)
四牲。(圖/臺灣民俗文物辭典)




  • 四牲




四牲的組合為:一大條豬肉、全雞、全鴨(或鴨蛋)、一味海鮮(蝦、蟳、蝦捲或乾魷魚)。一般在歲時祭祀、喜慶場合或神明聖誕都可看到四牲,但因為華人認為「四」的諧音近似「死」,所以大家對四牲較忌諱。四牲的擺法為豬肉、雞肉擺中間,鴨肉和海鮮擺在兩側。

五牲。(圖/翻攝自網路)
五牲。(圖/翻攝自網路)




  • 五牲




五牲最為隆重,內容有全豬或豬頭、尾(使用豬頭會再放上豬尾巴象徵全豬),全鴨、全雞、全魚、蝦子(或豬肝、豬肚),擺法為豬肉放中間為「中牲」,雞和鴨放兩側為「邊牲」,魚蝦則擺後方為「後牲」或「下牲」。

素食牲禮。(圖/全國宗教資訊網- 內政部)
素食牲禮。(圖/全國宗教資訊網- 內政部)


一般信眾在祭拜神明時,牲禮不會煮熟,代表和神明的關係半生熟,但在祭祀自家祖先時,就會將牲禮煮熟,有的甚至會切塊,表示和自家祖先非常熟絡。但近代許多人提倡不殺生觀念,因此出現了豆製、麵粉製的牲禮,來取代動物的牲祭。也跟現代社會家庭結構的改變有關,家庭成員少了,拜拜完牲禮的處理也成了各家的煩惱,因此用麵粉、花生糖、壽麵、沙琪瑪等各式材料製成的牲禮應運而生。

現代社會對牲禮的形式越來越寬鬆,擺法也沒有硬性規定,不管是三牲、四牲、五牲,還是葷的、素的,最重要的還是一片誠心,挑選適合自家的牲禮才是最重要的,若拜拜完反而造成食物的浪費,那神明也不會樂見。

資料參考:

全國宗教資訊網/牲禮

走過路過別錯過,快來請神明保庇一下:https://bobee.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