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憲論壇/內閣制是出路 社會所學生:多元比效率更重要

是否修改憲法,讓總統更加權責相符,不少立委認為要先凝聚社會共識。  (圖/Nownews資料照)
是否修改憲法,讓總統更加權責相符,不少立委認為要先凝聚社會共識。 (圖/Nownews資料照)

記者黃仁杰/台北報導

台灣目前正面臨行政院長與總統權責不分的困境,經歷4位總統卻消耗了高達17任行政院長,看似總統對外、行政院長對內,但台灣直選的總統卻與國家行政密不可分,清大社會所碩士生劉至謙認為,以憲法目前規範的政府權責,考試、行政與監察互相拔河,除了應重新分配外,改行內閣制讓國會成為多黨狀態,由多元聲音監督政府,比尋求施政效率更重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至謙指出,中華民國憲法第44條提到,「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但行政最高的首長是行政院長,卻讓總統是凌駕於5院之上做協調人,從這條就可以看出,總統在政府扮演的角色相當不明確。

另外在五權分立上,目前經由考試院核可文官、處理官員的銓敘事宜,「但是行政院又有行政人事總處,這樣的配置太過不必要」,劉至謙說,考試權應該回歸行政院管轄。而監察院雖然掌管監督,但超然獨立的監察院要行使監察權、調查權與彈劾權時卻幾乎被架空,例如向司法院申請釋憲被駁回,讓監督綁手綁腳,監察權、調查權等兼讀應該全權交與國會國會,行政院本就要對立法院負責,這樣對監督才有效,修憲應該先從政府運作上的順暢著手。

而更改為內閣制的好處,除了在行政權上對閣揆完全的咎責外,劉至謙表示,應該將全數立委都改為政黨比例代制,不淡可以納入更多不同族群的聲音,他也指出,所謂的地方需要,在現代社會逐漸式微。「以資訊發達、交通方便的現代來說,關心某個議題、促成一些社會理念的改變並不是來自於根深於地理上的區域,而是由社群建構。」劉至謙舉例,關心性別平權的人會有自己的倡議團體,在意商業發展的人則會有自己的商會,展現民意不需要以地區做為劃分,反而是不同的團體提出自己的需要影響政黨,更甚者籌組政黨進入國會。

劉至謙指出,更改為內閣比例代表制,才是更完整體現民意的方式,而多黨制的國會則會需要更多的溝通、合作、抗衡,聯合推舉信任的閣揆,不只確保民意更能被彰顯,監督政府的力量也更加多元,如果覺得工人的聲音比較重要,那就成立工黨;如果覺得環保永續重要,那就籌組綠黨,「在21世紀的台灣,地方的因素會比這些還要重要嗎?」,國會廣納不同的聲音和不同族群對政府的監督,比高效率的執政還重要。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