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中研院士:歷史課綱審議是「政治化」事件

▲教育部課審大會昨(13)日審議歷史課綱,高中階段歷史科課綱將以台灣、中國、世界等三分域為重點進行教學。中研院院士黃一農質疑,歷史課綱審議已是一個「政治化」事件。(圖/翻攝自pixabay)
▲教育部課審大會昨(13)日審議歷史課綱,高中階段歷史科課綱將以台灣、中國、世界等三分域為重點進行教學。中研院院士黃一農質疑,歷史課綱審議已是一個「政治化」事件。(圖/翻攝自pixabay)

編輯中心 / 綜合報導

教育部課審大會昨( 13 )日討論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的歷史課綱,外界關注的高中階段歷史科課綱確定將以台灣、中國、世界等三分域為重點進行教學,撇除過往中國天朝史觀,中國史改為與東亞互動。對此,中研院院士黃一農表示,歷史課綱審議這件事,基本上是一個「政治化」的事件,他認為,沒有一個教育的變革需要這麼快,質疑教育現場的老師真的準備好了嗎?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未來高中歷史將不再依循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的傳統架構,而是分出三個分域重點:台灣、中國及世界,過往大量中國史內容,從原本 1.5 冊縮減為 1 冊,並撇除中國天朝史觀,將中國史改放在與東亞、世界互動脈絡下討論,改納中國與東亞的互動等,探討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的關係變化;也不再按照年代或朝代順序的編年做法,而用專題進行。

這次歷史領綱遭部分統派人士質疑將中國史納入東亞範疇有「去中國化」嫌疑,但教育部昨日否認此說法,強調這波修訂是要回應多元文化、國際理解等核心素養,使學子更有國際視野。

對於這次課綱轉變,是否造成學生史觀的改變?黃一農認為「絕對是會有變化的」,而這個變化,究竟是為了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還是為了政治目的,大家會有各自的解讀,但他希望不管怎麼樣的改變,政府單位應該給大家多一點的時間,把教育做得更好。

黃一農認為,每一種改變,都可能有正面或負面,只是「多少」的問題,但他希望相關單位能夠靜下來好好想一下,不應該倉促決定,老師、家長、學生和整個台灣社會都需要適應,證明這個改變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不然可憐的是這一代的孩子。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朱浤源認為,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下討論,這樣的高中歷史課綱,顯然就是把中國「模糊化」,很明顯有「去中國化」的問題,在兩岸角力的節骨眼上,不免令人懷疑有「政治化」的操作,且很難算得準未來學生的學習效果會如何。

朱浤源分析,未來「中國分域」將在東亞架構下呈現,但東亞面積更大、語言更多、牽涉更廣,他舉例說明,遊牧民族在過去四千年移動得相當快,各民族分別進入中國,若要處理東亞史,這些內容都要很熟,至於未來會培養出學生什麼樣的史觀,就要看編寫教科書的作者程度,他認為,恐怕要借重東洋史專業的學者。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跨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