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施孝瑋/航太國防展屆屆辦,國X國造有進展?

▲海劍二飛彈研發多年一直無法上艦,也因此海軍艦艇的區域防空飛彈一直無法升級。(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海劍二飛彈研發多年一直無法上艦,也因此海軍艦艇的區域防空飛彈一直無法升級。(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文 / 施孝瑋

甫結束的2019年台北航太科技暨國防工業展,結束僅僅三天的展期。每次展覽完畢之後,主辦單位一定宣布今年參展廠商增加多少、增加商機多少云云。對但是每屆必定報到的筆者而言,除了展期縮短之外,核心參展廠商逐年減少,今年整個國防展甚至沒有較新的展品,顯示台灣國防科技的發展,瓶頸化的情形很嚴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面對這個問題,吾友漢和防務評論發行人兼總編平可夫批評更直接且無情: 「這項裝備進展如何?」台灣、印度官員的回答驚人地相似:「年底測試完畢。明年交付使用。」四年過去、八年過去、還是停留在「年底測試」!有幾個年底啊?.....總體上看,兩個的國防工業問題很像。基礎薄弱,技術問題繁多。國營化的權威主義體制缺乏競爭能力。台灣與外部世界技術合作不夠。.... 土耳其、韓國完全是大國化的國防思維。台灣要學習!

在部訓高教機的研發生產上,筆者多年一直認為這項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不難,且有機會讓台灣航空工業可以學習與吸收21世紀初航空工業科技的裝備,應該和國際合作,除了有機會可以打進國際供應鏈之外,最重要的是讓台灣在F-CK-1戰機完工後就中斷的航空科技,可以藉此提升。但是隨著T-5教練機確定由F-CK-1B研改,並且在這次航太國防展中展出模型與部分機體零件後,可以確定的是這飛機未來會像幻象一樣,讓空軍頭痛30年。

每每行文至此,就會有不少網友,又來指責筆者:文組背景也懂軍事;中科院和漢翔不會把機密通通告訴你;唱衰自主國防.......等。其實是不是文組背景、知不知道機密並不重要,對國防事務長期且固定的觀察,審視國際相同裝備發展方向和進度,對照國內產品,你就知道國產裝備到底跟不跟得上國際腳步。

本屆國防展期間,剛好美國川普政府正式宣布66架F-16C/D Black 70戰機售台,因此媒體焦點全部聚焦於F-16戰機是否具有抗衡大陸戰機能力、售價、搭配武器等相關議題,也讓媒體對國防館的注意力因此下降,對於航太國防展整體水準不復以往的問題,較少著墨了。

▲這屆台北航太國防展期間,美國宣布對台軍售66架F-16C/D Block 70戰機的消息,也成為新聞聚焦的焦點。(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以T-5部訓高教機來說,本屆航展展出了更為正確的模型。的確可以看出中科院與漢翔,利用這兩年的時間,將原本F-CK-1B的機身,移除高教機不需要的裝備,並將機身加大以容納更多的機身燃油。但是後座並未加高,這在高教機上未來可能成為嚴重的缺陷。因為後座的飛行教官在前座學官可能失能下,必須在視野較差的環境下操作飛機;而且F-CK-1原本就較窄的主輪,在T-5上雖然看到改進,但整體而言還是很窄,也就是說常發生在F-CK-1戰機上因主輪間距過短產生的煞車問題,在T-5上可能改善空間有限。

▲國防展會場上的T-5部訓高教機模型,外型的確有所修改,但是不是一架適合高教機的教練機。(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T-5的一段格框,可以看出該機和F-CK-1B的血緣關係,並拼命將飛機上可用空間作為攜帶燃料空間的努力。(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部訓高教機當初在馬政府時期確立了「洋機國造」,到蔡政府改為「國機國造」。我並不是反對國機國造,但是這種在國際上獲得現貨和技術難度不高的情況下,也需要無條件的「國造」,增加了技術和時程的風險,其必要性讓人懷疑。

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海劍二和海劍羚艦基防空飛彈。

康定級艦在接收之際,就顯示出防空能力嚴重不足,服役至今已經超過20年,但是這問題完全沒有改善。而問題就是平可夫點出的關鍵:基礎薄弱,技術問題繁多、台灣與外部世界技術合作不夠與缺乏大國化的國防思維。

台灣在研發各類飛彈上成效的確卓著,但也不是全面向的各種飛彈都是翹楚。天劍二型飛彈當初是中科院的榮耀,但也是輸入關鍵技術和零組件的成果。當外購技術缺乏艦基改裝的部分,技術上捉襟見肘的情況就明顯展現。原因很簡單,當國外有成品可以進口,你的成品可能危害技術來源的海外銷售時,關鍵技術的輸出就會受限,讓你在有限人力物力上遲遲無法完成開發。以目前我國艦載防空飛彈來說,點防禦和雷達半主動導引的區域防空都是亟待更新的產品,而國際現貨市場上也有先進海麻雀ESSM與海公羊系統可供出售,但由於同級產品有能力「國造」,因此受限在國造遙遙無期,外購又因國造優先的情況下,海軍艦艇防空能力的升級就這樣一天拖過一天。

▲海劍羚飛彈也是相同問題,因為國造而無法從國際市場上引進成熟的現貨。(圖/軍情與航空提供)

國防工業的確可以提升國內產業結構和能量,但也要量力而為。台灣的航空工業並未像韓國發展出幾乎具備全機自製的能量,至今能停留在「精密機械加工」這個階段,現代戰機關鍵的雷達、飛控電腦、任務電腦、飛控與作戰軟體、各類電子裝備,並不具備如KAI那樣的自製能量。如果要開發自己的下一代戰機,部訓高教機國機國造的幫助並不大。

政府要很現實的面對國內國防工業的能量,而不是被「世界多少百分比的航空扣件是台灣製造」這種看似華麗其實無關能力的數據就此自滿甚至與世界脫節。

●作者:施孝瑋/軍情與航空網站主編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鞋槓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