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AI夠用嗎/小學生不一定要會寫程式 運算思維更關鍵

▲台灣AI教育整體布局,是以12年國教「資訊科技教育」為基底,AI只是「資訊科技教育」的一小部分,在當中落實「AI教育化、教育AI化」。(圖/記者許家禎攝)
▲台灣AI教育整體布局,是以12年國教「資訊科技教育」為基底,AI只是「資訊科技教育」的一小部分,在當中落實「AI教育化、教育AI化」。(圖/記者許家禎攝)

記者許家禎/專題報導

去(2019)年8月12年國教新課綱上路,新增「科技領域課程」,而大家關注科技領域中、儼然成為顯學的AI(人工智慧)相關知識,我們的基礎教育到底可以學到什麼?跟之前9年一貫課綱有何不同?為此,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郭伯臣指出,「最重大轉變,不是學生多會寫程式,而是『帶入運算思維』!」,只是什麼是運算思維?跟得上AI趨勢時代嗎?種種問題都成為家長迫切需要知道的答案。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AI教育化」、「教育AI化」?

目前台灣AI教育整體布局,是以12年國教「資訊科技教育」為基底,AI只是「資訊科技教育」的一小部分,在當中落實「AI教育化、教育AI化」。也就是說,除了每周固定的「資訊科技」課跟「自然科學」課中,能學到AI相關知識,AI知識也可能散落在各科中,如用平板或是電子白板學習,用平板畫畫、學音樂或歷史,甚至用電腦學寫簡單的程式設計,都是「AI教育化、教育AI化」的一環。

只是,國中小到高中,各階段學到的AI知識、難易程度不盡相同。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郭伯臣指出,與之前9年一貫課綱來比較,新增的「科技領域課程」符合現在的國際趨勢,在國中、高中已經變成一門必修學科也有正式的教材,至於國小因考量孩子對資訊科技包括AI的認知可能不深、又或者相對門檻較高,因此目前仍是選修。

▲台灣AI教育整體布局,是以12年國教「資訊科技教育」為基底,落實「AI教育化、教育AI化」。以國小來說,先以體驗引發興趣為主,國高中才有較多程式設計的相關課程與知識。(圖/教育部提供)
▲台灣AI教育整體布局,是以12年國教「資訊科技教育」為基底,落實「AI教育化、教育AI化」。以國小來說,先以體驗引發興趣為主,國高中才有較多程式設計的相關課程與知識。(圖/教育部提供)
 

AI教育就是學寫程式? 大錯特錯!

而講到AI教育,一般人普遍先想到,「是否要學會寫程式?」,但郭伯臣強調,孩子會寫程式當然很好,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適性發展很重要,目前不論是國中小還是高中的資訊科技課程,最終強調的還是「運算思維」的能力。

他舉例,在國小,學會「運算思維」,有分「插電不插電」,不插電就是不用寫程式的方式學「運算思維」。插電的話,就是讓孩子體驗stretch或blockly等程式設計課程。另外,「什麼是AI?」、「如何跟Siri聊天」、「掃地機器人為什麼會自己動」等科普知識,也能讓小學生體驗AI,先有體驗引發興趣,才能在國高中甚至大學,做為自主學習的多元選擇之一,如更進階學寫程式或資料處理,或走向更專精的AI人才道路。

AI必學「運算思維」 邏輯思考一生受用

至於「運算思維」為什麼那麼重要?郭伯臣說,「運算思維」就是用類似程式設計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拆解問題並找到答案,簡言之就是訓練邏輯思考的能力,學生必須一步步找路徑、一個個去克服,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找到方法解決。也就是說,他不認為每個孩子都要學會寫程式,但學會「運算思維」反而是更重要的能力。

▲去(2019)年8月12年國教新課綱上路,新增「科技領域課程」,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郭伯臣指出,其最重大轉變是帶入運算思維!(圖/記者許家禎攝)
▲去(2019)年8月12年國教新課綱上路,新增「科技領域課程」,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郭伯臣指出,其最重大轉變是帶入運算思維!(圖/記者許家禎攝)
他進一步解釋,「運算思維」讓孩子們學會邏輯思考,因為知道「解題」可能經過哪些流程,他們會一步步破解,也因此,當孩子們遇到問題時反而不害怕,甚至能自己找到方法與出路,最終引發自主學習,而不論是「運算思維」還是自主學習,都是我們一生到老都非常受用的能力。

尤其,科技日新月異,僅管AI可能主導未來至少20年的資訊科技發展,甚至影響一般人的工作與生活。但面對變化快速的時代,只要學會「運算思維」、會邏輯思考,就不怕遇到未知的問題,可以更有自信應付未來多變的環境。郭伯臣強調,了解孩子興趣最重要,可以多方去嘗試,但不要抹煞興趣,過多的學習或一昧要求會寫程式,最後可能適得其反。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AI倪珍報新聞